近年来,泾县琴溪镇党委、政府多措并举地狠抓党建+三治工作,助脱贫攻坚力促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深得广大干群的好评。
该镇一是树立法治观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把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能力基础贯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始终,进一步强化了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和政治功能。落实镇党委委员担任村党建指导员制度,实现了党建联系指导全覆盖。积极把村党(总)支部建设好,把“带头人”选好。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注重培养年轻党员。农村党员不仅自己要勤劳致富,能够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还要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和党建引领信用村创建示范行动,完善了“红黄榜”、“告诫制”管理。开展了党员联系农户、承诺践诺等活动。积极有效地发挥村级党组织作用,增强了群众对法治建设的信心,提升了依法依规治村能力,使其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
二是增强法治意识,充分发挥法治的宣传引领作用。以江淮普法、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开展了法治大讲堂行动,组织了法律顾问、法治副书记等,深入到2个贫困村和6个非贫困村,开展了扶贫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农村常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专题讲座。开展了2个贫困村和6个非贫困村的法律明白人培训行动,将法律明白人培训纳入全年的普法教育计划,分级分批培训法律明白人。同时从每个村选出2-3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统一集中在镇里开展《宪法》、《民法典》、法律援助、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培训学习,力争为每个村培养具有一定法律常识、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带头人,引领带动群众提升法律素养。组织了贫困户到镇参加“忆苦思甜话党恩”宣讲活动。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目前有6个村被表彰为市级民主法治村、1个村被表彰为省级民主法治村。开展了法治家庭示范户创建活动,涌现出78户法治家庭示范户,其中孙广斌等8户被市表彰为法治家庭示范户标兵。结合法律进乡村脱贫攻坚行动和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行动,新建了马头村法治文化广场和赤滩村法治文化街区,积极开展送法治图书到村活动,指导和帮助各村建成法律图书角和农家法治书屋,配置了常用法律知识读本。建立了8个村级法律服务微信群,让群众足不出户进行微咨询。深入推进了送法下乡、法律六进、送戏曲电影下乡等多种形式的普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用法治方式解决扶贫工作和乡村治理工作中问题的本领,从根本上强化法治的引领作用,夯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的法治基础。
三是延伸法律触角,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作用。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积极建立科学的经营主体资格、公平竞争、争端解决等机制,实现土地、人才、资本等多种资源和要素高效、优化配置。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推动各种力量投入乡村产业发展,支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着力打造工业强镇、水果小镇和旅游乡镇。完成了2019年度赤滩等三个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乐琴等两个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工作。目前正在开展马头等四个村2020年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的推进工作,累计清运陈年生活垃圾1000余吨,清运建筑垃圾2800余吨,持续拆除无功能建筑,有序提升绿化工作。完成702户农村卫生改厕工作。坚持用法治保障乡村振兴,提升了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避免了在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产业扶贫等工作中的简单粗放,真正做到了精准施策、不出问题,让贫困户能脱贫、脱真贫、不返贫、快致富,全面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乡村治理带来的实惠,共享乡村振兴的红利。
四是站好乡村治理“前哨”,充分发挥好法治的教育作用。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用法治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积极做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工作。充分发挥镇村两级调解组织的功能,构建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的途径,综合运用调解、法律援助等方式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黑恶不滋生”,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秩序。目前受理矛盾纠纷案件46件,成功化解46件,调处成功率100%。开办了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和法治大讲堂,向农民讲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法律知识等。开展了评选最美脱贫户活动,树立勤劳致富的典型,特别是针对极少数好吃懒做的“懒汉”贫困户,进行综合施策、补钙重塑,采取扶贫+扶志+扶智的办法,通过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已脱贫户示范激励扶志、实用技术学习扶智,起到了变输血为造血、变“等靠要”为“勤劳干”的良好效果,使这部分人改掉了过去的不良习性,现在他们有了稳定收入,已经脱贫。
五是充分发挥法治的托底作用,打通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最后一公里”,为百姓构筑法律“守护墙”。发挥法治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中的托底作用,建立健全了镇公共法律服务站、2个贫困村级公共法律服室和6个村非贫困村公共法律服务室,落实一村一名法律顾问,一村一名法治副书记等,开展了法律援助和我为贫困户法治扶贫活动,让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真切感受到了法治的阳光和温暖,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扎实推进了平安乡镇、平安村建设,开展了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指导修订了村规民约,切实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的日常行为。依法加强了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工作。建立了道德讲堂、文化主题公园等阵地,引导群众讲道德、守道德。倡导移风易俗,开展了“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农村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持续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唱响主旋律,育成新风尚。
与此同时,该镇还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有效地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运用法治方式促进了农村发展,维护了农村稳定,不断提升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充分激发了乡村治理的活力和创造力。(陈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