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融合谱写乡村蝶变华章
来源:马子中 记者 周莹莹 2020-12-09 18:41:53 责编:刘超

“我承包的这3个大棚,年收入过10万呢!”涡阳县星园街道赵瓦房村村民王华廷话语间充满了自信。

赵瓦房村距县城8公里,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147户299人。在甩掉“贫困帽”奋力奔小康的征程中,该村与亳州市纪委结缘。6年来,市纪委派驻的扶贫工作队,坚持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工作思路,打赢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两场硬仗。

政治引领强脊造血

“党员就要带头上前线,虽然我年龄大了些,但还是能帮组织干点活的。”在防治秸秆焚烧的节骨眼上,赵瓦房村68岁的老党员张金启向村党总支书记朱志伟主动请缨。

关键时刻,党员就要挺在前面。亳州市纪委驻村工作队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落实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纵向到底的领导体系,抓好“村党总支——片区支部——村党小组——片组邻”四级联动体系建设,推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

1

▲ 王华廷在蔬菜大棚为黄瓜挂秧

与此同时,探索“党建+”工作思路,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知识培训、讲座,强化对村民的政治思想理论教育;做好“党建带村建”,以村党总支为核心,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为纽带,党员志愿服务队、邻长志愿者服务队等社会组织为依托,最大限度将群众组织在一起,凝聚干事创业的合力。

自治激发内生动力

“大棚承包的问题,我觉得一户不能超过3个,不然人手不足会造成管理问题,不利于发展。”“我建议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确定大棚数量,如果没有劳动力,一个大棚也不许租。”在近日召开的“群众议事会”上,村民们各抒己见。

蔬菜大棚是该村准备上马的一个重点产业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占地435亩,兴建128个蔬菜大棚。亳州市纪委驻村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陈卫星坚持大小事务都向村民公开,为了充分激发群众参与村务的积极性,成立了“群众议事会”,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务处理,提高村民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 第一书记陈卫星查看群众篦子作坊

“以前有些村民认为事不关己,就能高高挂起,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只有人人出力,村子才能建得更美好、更和谐。”驻村工作队扶贫专干王文举表示,随着村民参与村务的热情愈发高涨,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了可靠的群众基础。

法治保障乡村和谐

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护航。扶贫工作队依托法治大讲堂,在村里积极开展“七五”普法;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法治文化长廊;聘请乐行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芳春为法律顾问,将每个村民组长都培养成“法律明白人”。

“利用小喇叭、邻长微信群等载体,积极培养党员干部依法服务、依法行事、依法用权的法治思维,让居民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好习惯。”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戴虎介绍,今年以来,该村依法依规调解矛盾纠纷41起,实现了“小事不出邻组、大事不出村”的目标。

德治弘扬时代新风

“这袋大米是我用26个积分换的,以后俺还要多参加一些公益劳动。”11月20日,被评为“五好文明家庭”的朱登记到“爱心超市”兑换到商品后,高兴地说道。

“爱心超市”是亳州市纪委以捐赠方式在村部开办的,不接受现金交易,主要用于激励村民做好事当好人,移风易俗树新风。自2018年开办以来,已先后投入31.5万元,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的风气得到了遏制,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新风尚逐渐养成。

智治支撑提升效能

“到处都是摄像头,偷狗的都少了。”“天再黑我也不怕,到处都是路灯,听说还是太阳能的,太先进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闲谈,透着满满的幸福。

近年来,通过扶贫工作队多方协调,村主干道、主要路口均安装了公共摄像头以及太阳能路灯,提升了村民的安全感。建立“邻组片”微信群,运用“我家亳州”网上办事大厅,让群众足不出户能办事、办成事。

村民在自家作坊加工篦子

“6年来,亳州市纪委集全委之力,汇全委之智,推动赵瓦房村‘五治’融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取得阶段成效。村党总支部被市委表彰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村容村貌从‘脏乱差’到‘绿净美’,村干部从‘靠墙站’到‘比着干’,村民们开启了奔小康的新征程。”亳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吕剑表示。(马子中 记者 周莹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