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农家走出两位名校大学生
来源: 范利荣 开紫薇 2021-02-19 10:42:30 责编: 大虫

社区融文头

家风,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教诲;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力量。家住宣城市泾县蔡村镇河冲村上叶组的王喜寿夫妇,含辛茹苦先后把2个子女送上名牌大学,这在当地被传为一段佳话,他们不惧贫困培养子女上大学的感人事迹受到河冲村邻里乡亲的交口称赞。

一个普通家庭竟然培养出2个名校大学生,究竟有什么诀窍?“其实,哪有什么诀窍。我们俩夫妻吃了没文化的亏,只能干体力活,还赚不了什么钱,所以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把书读出来。”面对大家的问题,王喜寿这位朴实的老人道出了再简单不过的答案。

勤俭持家,崇学重教。王喜寿夫妇是土生土长的蔡村镇河冲村人,他们出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那时的河冲村,还是一个交通相对闭塞的小村庄,王喜寿夫妇育有三子,一家靠种田来维持生活。虽然家庭条件不好,生活艰苦,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让孩子辍学。为了能凑齐孩子们的学费,夫妇二人不仅日日在田间地头忙活,还辛苦在家养猪养鸡,争取凑够孩子下一年的学费。正是夫妇二人的锄头加扁担,给孩子们带来未来的希望。

和大多数农村家长一样,王喜寿夫妇二人的爱总是非常含蓄。即使从来没有对孩子说过“我爱你”,但是他们的行动上处处体现出了对孩子们最崇高、最无私的爱。孩子读书那些日子,周末孩子回家吃饭,他们尽量弄得荤素搭配,但平时却舍不得多吃一块肉。

言传身教,学业有成。王喜寿夫妇坚强而乐观,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却从不叫苦。他们待人热情,到哪里都会和人热情打招呼,愉快相处。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喜寿夫妇的辛苦,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平时在家都会帮忙做饭、砍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穿的衣服也都是别人不要的衣服,大的不合穿了,小的穿。“咱们人穷志不穷,你们要想有出息,就必须好好念书,要想改变命运,读书就是你们唯一的出路。”王喜寿常拿这些话来教育孩子,“知识改变命运”是王喜寿一家坚信的老理儿。老大王其健,更是心疼父母,高考失利后没有选择复读,而是选择帮忙赚钱养家,供两个弟弟发奋读书。

值得欣慰的是,两个孩子都没有辜负父母、兄长的良苦用心。老二王其平,1993年考入东北大学,现任上海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老三王其明,199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上海启传锐博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二人都已成家立业,并且在各自领域有着不凡的成就。

传承家风,感恩向善。“孩子们相差都在两三岁之间,上学也是一个挨着一个,要花的钱太多了。多亏当时镇里给我家捐了2000块钱,还有农商行的老行长,给我们申请助学贷款,要不是他们,孩子们真是没法读下去了。”胡秀珍动容地说道,“我一直教育孩子们,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但是要常怀感恩之心,记得这些人的恩情,有机会就要回报社会。”

在儿子们的眼里,王喜寿夫妇不仅仅是启蒙老师,也是一生的导师。王喜寿夫妇勤劳本实,生活简朴,付出多,索要少。兄弟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平时多买些吃的喝的孝顺爸妈,但是二人都说太浪费,让儿子们不要多花钱,这些言行举止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他们博大深沉的爱如指路航灯照亮孩子们前行。

国风之本在家风,以身示范好传承。如今,每天早上起来,王喜寿都会朝自家的院门口望一阵儿,他说“那是小时候孩子们上学天天都出入的地方,希望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这种不畏艰险、砥砺奋进,常怀感恩之心、常行善良之举的好家风也将一直传承下去!(范利荣 开紫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