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意盎然山村俏,宣城市泾县蔡村镇宋村村境内山坡上,沟壑旁,朵朵簇簇的春茶,让沉睡许久的山村,充满着生机活力,村民们像往常一样,又在自家茶园里忙碌了起来,为茶叶采摘下足功夫;一幢幢新建的红瓦白墙新房分外耀眼……如果不是亲身来到这里,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山村,而如今人均收入破万,成为基层群众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宋村村美丽“蝶变”的背后,和村支书杨兴华紧紧联系在一起。杨兴华,生于1966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宋村人。自打记事起,他对于贫穷挨饿的经历可谓是刻苦铭心,那时老百姓吃不上饭,穿不起衣,住的是低矮的土坯房,而杨兴华家里更是穷上加穷。正是这些苦日子让他从小变得坚强,有担当。从小到大,杨兴华给人打工,做过代课老师,开过农家乐。从小贫穷的杨兴华知道贫困家庭的不易。
2003年,杨兴华被村内20多名党员干部邀请,“转行”当选为村干部。上任之初,不善言辞的杨兴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却暗暗下了决心:“乡亲们对我的厚望,我绝对不会辜负,一定要带领村民改变现在的面貌,过上好生活。”上任后,杨兴华很快进入“角色”,千方百计为村里规划道路的拓宽,保障居民饮用水的干净质量,购买健身器材,短短两个月就花去了他数千元,但他觉得很高兴,因为自己终于能为乡亲们做事情了。所谓任重而道远,往后的路一定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杨兴华不怕,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杨兴华始终为之奋斗的目标。
唯有凌云多壮志,敢叫旧貌换新颜
在多年的基层工作中,杨兴华深深懂得,“抓好党建是抓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关键,只有基层组织堡垒建好建强,才能有效推动落实农村工作深入推进。”面对当时“一穷二白”的家底和村“两委”换届青黄不接的状况,杨兴华以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积极对接联系宣城市审计局、泾县县委组织部、泾县县委宣传部等单位投入20余万元,按照基层党建工作场所“六有”标准,完善了党建制度、添置了硬件设施、购买了理论书籍,改善了村部办公环境,当年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工作。
班子搭起来了,如何发挥2个支部、4个党小组的战斗堡垒和61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着10多年党建工作经验的杨兴华,在全村13个村民组中,一个一个地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并结合“七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带头为全村党员讲党史、上党课,开展一系列党建宣传。逢年过节,召开离任村干部和老党员恳谈会,征求村里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三大革命”、乡村振兴等发展意见建议。同时,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升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兴趣,全村党建工作质量明显提升,2017年度综合工作考核排名由往年的“靠后”跻身“前列”,受到镇党委的表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村村是泾县蔡村镇东南方的一个贫困村,毗邻月亮湾原生态景区,分布在美丽的汀溪河和爱民河两旁,享有盛名的“皖南川藏线” 穿境而过。村面积17.5平方公里,共辖13个村民组,总户数465户,人口1448人。2014年建档立卡初选贫困户97户147人,2017年新识别1户3人。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如何拔除穷根成了摆在村“两委”新成员面前的大难题。在组织村民座谈、入户走访之后,杨兴华很快掌握了所有贫困户的家底,提出的扶贫思路是开发资源禀赋,做强特色产业,强化政策扶持。
宋村村资源丰富,是“爱民翠尖”的主要产地,是省级茶产业特色产业村,现有茶园种植面积1993亩,人均茶园1.23亩,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是因病、因残。“种茶致富,增加集体收入的途径只有做大做强茶产业。”找出了病源,就得对症下药。对此,杨兴华与村“两委”商定,依托丰厚殷实的茶叶“家底”,以做足“茶文章”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绿色产业,鼓励村民种茶奔富路。为了变“输血”为“造血”,他千方百计与青云茶叶专业合作社结对共建,开发生态农业、茶旅一体化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并通过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优质茶,实现村民致富、集体增收,有效促进了宋村村脱贫攻坚工作。2019年全村建档立卡的9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实现高质量出列。2017年村集体收入达14.8万元,2018年28.6万元,2019年51万元,2020年51.35万元,先后获得“省级重点旅游示范村”、市级“森林村庄”、市级“文明村”、“宣城市特色产业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2020年,宋村村还分别接受了脱贫攻坚的省暗访、省市调查督察、省第三方评估和市际交叉检查,为宋村村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连续多年在镇对村年度目标考核中位列第一。同时,他本人先后多次被市、县、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多年来,杨兴华始终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一往情深、锐意进取,着力推进专项行动,精准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始终把群众关心的低保、到户产业项目等方面的扶贫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为全村符合特色种养补助标准的贫困户,上报240余项。同时争取上级下达扶贫资金155万元,发展产业类项目5个,基础设施项目14个,资金达285.78万元,产业覆盖率98%。通过“四带一自”积极发展生产自救,就地就近优先吸收6户6人贫困劳动力就业;为3户贫困户办理了2万元的小额信贷发展茶叶产业;同时,通过“旅游+扶贫”给贫困户提供了部分就业岗位,让乡村旅游成为切切实实的致富渠道。此外,积极向宣城市关工委、宣城市委老干局、泾县老干局、泾县融媒体中心、泾县水务局、泾县中医院、安徽鸿路钢构集团等单位争取60多万元,解决了13个村组贫困户用水难题,拓宽了村内道路,修复了水毁河堤,兴建了引泉工程,整治了大小沟渠,硬化了入户道路,老百姓满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一幅喜人的新农村画卷正徐徐展开。如今走进宋村村,水泥道路,干净街面。村民们感激地说,“这些年,杨书记干的这些老百姓‘欢天喜地’的事,如果没有真情,一样也做不成。”(马卫兵 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