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包干纪念馆感受“小岗精神”
来源:记者 张青川 2021-04-21 11:28:39 责编:于迟

江淮新闻第一端5

4月18日,记者随“皖美”安徽全媒体集中采访团走进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回顾“大包干”的历史发展进程,感受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凤阳县大包干纪念馆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馆内珍藏有大量“大包干”时期的历史实物和重要文件,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走进馆中,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历史的卷轴,时间就定格在1978年12月那个严寒的冬夜,小岗生产队的十八位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在一份“生死契约”按下了鲜红的手印。正是这十八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大包干的推行经历极大的考验后,1980年终于在全国上了“户口”。 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大幕。农村改革的发展推动了城市改革的进行,并形成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改革洪流,进一步推动改革向更深入、更广阔的领域前进。

作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如今已成为安徽美好乡村示范村和展示安徽改革开放新成就的窗口,在全省、全国树立改革创新新标杆,这一新标杆定位为“美好乡村示范村”,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民主和谐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记者来到位于凤阳县小岗村里的“当年农家”茅草屋,这里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立华的家,屋内的签字室,是18位农民按红手印的地方。这间茅草屋是当时典型的农家居所,茅草房用本地所产茅草覆盖,墙是用泥土和稻草砌垒而成的。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就是个好地方!自打从改革开了放,凤阳一片新气象……”在小岗村里,凤阳花鼓非遗传承人邓凡兰、陈玉芝唱起了凤阳花鼓,向人们展示凤阳翻天覆地的变化。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其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

在当年18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关友江的家中,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介绍说,现在生活过得好,2008年,在时任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的建议下,他开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大包干菜馆”,现在菜馆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记者 张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