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的庄严宣言与宣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纲领性文献、里程碑式成果与标志性文本,像一首气势磅礴、气度恢宏的交响乐激荡着激励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让人热血沸腾,让人自豪骄傲,更让人感到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讲话里,有很多创新性的理论阐述与提炼总结。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说,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前我们基本上只讲前面一个相结合。这一次总书记加了后面一个相结合,是对这一阐述的丰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论述是这两年原创性提出来的,并经历了一个逐步凝炼升华的过程。在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今年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在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后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里总书记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历史源头。前者是理论考量,后者是历史总结。两者的结合,迸发出了如今这一高度创新性的理论概括。
这在现代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曾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据此,后来的人们曾认为五四是反传统的。当时为什么提出打倒孔家店,一是儒家思想是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根基,特别是刚刚经历过袁世凯复辟及其掀起的尊孔读经的闹剧,先进的觉醒者们觉得铲除封建专制复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必须首先摧毁这一根基;二是自董仲舒以来,独尊儒术,觉醒者们觉得要想输入新思想,实现启蒙与救亡必须打破这一独尊的格局。他们是打倒,不是抛弃。恰恰是输入的新文化新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了现代化转型与重生。对儒家思想也是如此,他们认为儒家思想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种,应该把它放在平等的地位加以平等的研究。由此国学诞生,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典籍与文化现象在现代学术思想的视野中得到了一视同仁的审视与开掘,也使它们焕发出了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生机活力;一百年后的今天,总书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中国特色”的高度,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超越(文本层面),是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建设文化强国、坚持文化自信的超越(文化层面),也是对原先我们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超越(共识层面)。它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了更充沛的历史血液,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个百年征程有了更强劲的历史动力。也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为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展现出新活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展现出新风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风貌的主要构成。从建党初期来看,那批最早觉醒的知识分子都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长大的,虽然他们那时都以传统文化批判者的形象出现,但他们骨子里,流淌的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入世的精神、上下探索的品质、家国担当的情怀和弘毅不屈的风骨;而我们党思想路线中的实事求是,党的宗旨中的民本思想,五位一体中的协调发展,世界共同体中的和平发展,统一战线中的和而不同,奋斗目标中的小康大同,等等,都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这是一种割不断的血肉亲情,我们必须在它的基点上在它的基因下出发生长长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给我们带来更强烈的思想自觉与文化自信。
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重要讲话中总是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并且非常善于用优秀传统诗文来概括或阐述或提领重要的思想。比如在《治国理政》第一卷中共有131处对中国古典诗文和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及事件的引用;二卷中共有133处;三卷中共有83处。比如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总共有28处引用,这还不包括引用现代有关典故。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略之广,许多已经达到了烂熟于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考察活动中常常有着调研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环,并注重从中发掘对当下有烛照意义的思想。比如去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调研了潮州市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及潮汕的侨批文物馆,还有暨南大学文献馆;11月12日在江苏调研时,参观考察了张謇南通博物院和运河生态文化公园;今年3月下旬在福建考察时,参观了朱熹园和福州的三坊七巷等。现在参观考察优秀传统文化遗址遗迹和文化设施已经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标配,对这些方面的保护修复利用也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他这方面考察调研的重要讲话中蕴含着许多统一战线重要思想,值得我们在统战工作中认真学习领悟,并用来指导我们利用安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好相应工作。习近平考察调研侨批文物馆时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要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加强海外华侨工作,引导和激励他们在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暨南大学,习近平参观了校史展览和办学成果展示,察看了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馆的馆藏文献和实物。指出,我国有5000多万海外侨胞,这是我国发展的一个独特优势。改革开放有海外侨胞的一份功劳。希望暨南大学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在江苏考察南通博物苑时,习近平强调,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民营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要勇于创新、奋力拼搏、力争一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阐述蕴含着丰富的统战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同他在许多地方、许多方面的具体阐述结合起来,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努力开掘我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