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张的乡愁
来源:朱幸福 2021-07-20 15:15:13 责编:奚正喜 陈维庭 桑士宣

乡愁是家的味道,乡愁更是难忘的记忆!


站在芜湖市湾沚区高楼之上,向城南眺望,或者是沿着南湖的堤岸跨过村头新建成的5孔大桥,便是一个山水相依、绿树掩映、鸟鸣呦呦、炊烟袅袅的自然村落:一个可以体验乡愁的村落——龙尾张。


龙尾张地处城乡接合部,青弋江在西侧傍村流淌,东侧是林木茂密的丘陵。村中有条南北贯穿的主干道,是村人进出的交通要道,也是人们陆路南进湾沚的交通要道。村庄整治规划时,镇村领导非常重视,请来许多专业人士反复调研,与地方乡贤沟通交流,确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最原乡,龙尾张。其规划设计、建筑风格等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我有幸参加了龙尾张方案设计与改建过程,帮他们搜集整理了村庄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有关资料,为其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方便。


村庄入村口处有个高大的牌坊,利用村中常见的毛竹编织而成,古朴、自然;东西两岸是环村碎石、卵石小道,道旁树木葱茏,鸡犬相唤。蜿蜒的小道,精致的乡愁亭,粗壮的稻谷堆,娓娓道来的人语,刚进村就会唤起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真个是:龙尾张前花满溪,乡愁亭里人相弈。踏歌水岸欢腾日,断壁残垣禽鸟栖。


村头建有张家小院民俗馆。民俗馆立足于龙尾张村,面向皖南地区,主要搜集整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部分常见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整理、归类成四个小馆:生产工具馆、生活用品馆,男耕馆、女织馆,集中分区展示,每一个场景都有它特殊的意义,每一件物品都有它独特的价值。每一个有机会走进民俗馆的人,都可以品味、回忆、联想和想象,都能找到自己或甜蜜温馨或苦涩淡雅的故事,或触发心灵的感慨,回忆往事,或引起对新生活的向往。龙尾张民俗馆收集和展示的民俗文化遗产,再现了皖南地区民俗文化,展示出中华民族充沛的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文明,并使之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村中还建有另一个馆——小时候印象记忆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候记忆,无论你如何淡忘,它都深刻于心,永远无法消失。与之相伴的必定有伤感,也会有成长,当然也会有淡淡的幸福。因此,儿时总给我们留下有许多记忆,产生许多怀想。


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起,农村田地家庭联产责任制也全面推开,家家户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乡镇集体企业、个体企业纷纷兴起,下海经商潮涌神州,外出打工潮汹涌澎湃……这一代的孩子们渐渐有了零花钱,他们吃得饱穿得暖,他们的童年五彩斑斓,他们的生活生机勃勃。


虽然游戏还是那些游戏,譬如滚铁环、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等,但捕黄鳝、捉泥鳅、钓龙虾、扳虾罾、摸河蚌等已不仅仅是游戏,而是改善生活满足口腹之欲的有计划的行动。虽然农活还是那么繁重,但已经有了拖拉机耕田,有了禾桶打稻机脱粒,有了抽水机灌溉,人们的体力劳动减轻了一半。土地承包,在自己的田地里不需要磨洋工,早做完早休息。空调虽然很少见,但电风扇已经普及,劳累回家躺在竹床上,可以享受持续的凉风,也少了蚊虫的干扰。路边的小书摊,一分钱可以看一本连环画,武侠、言情小说还可以租回家去看。电视开始在生活好的人家出现,电影院也建到了乡镇。早慧的男女少年也开始递纸条、手挽手了。迪斯科正在兴起,交谊舞也在公园街头流行,穿着大喇叭裤、拎着三洋收录机,放着大音量招摇过世。记忆馆里有一块黑板,还有十几张我们读书时的课桌凳,放着那个时期的小学课本,让我们想起了中高考制度的恢复,农家孩子通过读书可以跳出农门,可以有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汽车还没有普及,但石子路开始向乡村延伸,自行车到处都是,成为人们短途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龙尾张人将这些集中呈现在这个小时候记忆馆里,让其美丽绽放,希望能引起每一个到访者的些许共鸣!


​沿着村中主干道一路前行,你就会发现道路两边房屋的建筑没有做多大改变,这也是制定乡村环境整治时定下的调子:不大拆大建,只是对房前屋后的环境进行整治。围墙可以是碎砖瓦镂空的,也可以是竹篾编制的,还有泥土夯实的;蔬菜地的蔬菜依然品种丰富,生长旺盛,拿到菜市场会很受居民欢迎。村中高大的树木都进行了保护,插上科普标签;院内的花草品种进行了优化,当然像美人蕉、端午锦、栀子花之类的传统花卉依然开得恣肆。村中的青壮年都在城里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继续耕种着土地,照顾着上学的孩子,村庄显得特别的安静。只有逢年过节,打工的青壮年回村了,大车小车塞满了村内的道路和门前屋后的空地,家家户户飘出土菜的香味,人人的脸上都洋溢出热烈的喜气。


龙尾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据张氏族谱记载,龙尾张与南宋状元张孝祥同出一脉,从明州鄞县(今浙江鄞县)迁至芜湖。张郧(张孝祥大伯)第17世贤二公时迁至宋兴、龙尾张等地。第25世张鸣皋,1809年出生,小名:“小木子”,道光二十年庚子科经魁举人,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会试留堂未售,拣发江南督标(归总督直辖的最高军事长官)候补。道光三十年庚戌任广德州建平县城守把总(清代正七品武职外官)。咸丰六年丙辰,奉浙江提督邓委督办宁郡团练兼带,宣义勇赏,加五品顶戴候补守备。咸丰十年庚申(1860年)又三月,贼窜建城,偕弟学皋,率侄殿奇,连日血战阵亡。世袭云骑蔚(正五品武官)。居官清正,爱国爱民。匪患猖獗,屡战立勋。奈孤军力竭,殁于阵前。名垂青史,浩气犹存。村庄改造时利用现在建成的文化稻场和附近其后人的房子,建成举人文化区,有操场、旗杆石、石碾子、马灯等,成为村中的一大景点,也是龙尾张引以为豪的骄傲。传说龙尾张马灯的兴起与他有关,区政府将龙尾张马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了起来。


徜徉在龙尾张村中,不时与村民们交流,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龙尾张人生活发展的历史脉络。譬如村民的房屋就是一幅历史的画卷:上世纪60年代,龙尾张人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农民没什么过高的追求,生活很是随意:每天都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收获的是公分和口粮,当然还有值得骄傲的奖状……分田到户后,纯朴善良的龙尾张人凭着硬朗的身板,勤劳的习惯,集体的智慧,还有内心对改善物质生活的向往,任劳任怨,勤俭节约,用辛勤的双手盖起了他们心中满意的土墙瓦屋!村庄上空炊烟袅袅,房前屋后家禽嬉戏,厨房里的土灶飘出米饭的清香……到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激发起全民创业致富的热情和活力,神州大地百舸争流,各行各业欣欣向荣,龙尾张人也纷纷盖起红砖两层小楼。年轻一代的龙尾张人,不仅继承了祖辈的聪慧和勤勉,更发扬起改革创新的精神,物质生活显著改善,读书上大学者增多,当干部、做生意、搞科研的也大有人在,闲居在村里的农民跳起广场舞,打起腰鼓,划起龙舟,或在农家书屋读书,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让整个村庄都弥漫着快乐的气氛。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农村炊烟、牧牛等农耕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居住在城市钢筋水泥世界的人便有了无法排解的乡愁,而随着外出求学、务工者跨省跨境婚姻的不断增多,人们长期远离故土,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会与日俱增。虽然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看到家乡的风貌,听到乡音,但是总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仍然会对家乡产生深深的眷恋情感。因此,邻近市区喧闹的龙尾张人在保留乡村原味、原貌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充满乡愁的和宁静的村庄,让许多远离家乡的人都能在这个地方重温过去憧憬未来,感受到诗和远方。这就是龙尾张的乡愁,也是许多人要寻找的乡愁。



作者:朱幸福

编辑:奚正喜   陈维庭   桑士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