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地摊经济”规范发展 来自淮南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民革淮南市委的建议
来源:淮南市政协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1-07-31 11:33:05 责编:刘鹤

地摊经济


  淮南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民革淮南市委反映: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发展地摊经济后,各地地摊经济蓬勃发展。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发展地摊经济成为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途径,它体现一个城市的包容和温度,但又考验着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淮南市现有规范摊群点34处,可容纳各类摊点1240个,提供了3000余个就业岗位。此外,还有临时设置的295处1017个季节性瓜果销售摊点以及自发形成的各类小摊群点等。主要以经营小吃、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儿童玩具、旅游小商品为主,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儿童游乐设施。从业人员主要是低收入者,地摊经济为他们提供了短期灵活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


  通过调研发现也存在下列问题:一是环境卫生问题,地摊经营结束之后留下满地垃圾,尤其是餐饮、水果摊最为严重;二是摊位使用权问题,摊位不固定,基本是先到先得,争抢摊位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影响到治安秩序;三是交通秩序问题,交通拥挤的路段和时段,易出现交通堵塞现象;四是经营者行为规范问题,食品卫生和儿童游乐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产品质量无法有效管控;短斤少两、假冒伪劣、不讲信用等现象时有发生。


  为此建议:


  一是合理规划、有序布点。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小巷规范”的原则,因地制宜设置经营区域,对地摊实行分类分时管理,将区块划分为早夜市、水果蔬菜、小商品临时市场等,引导商户在划定区域内规范经营。


  二是落实责任、综合管理。由属地县区政府牵头,从城市管理、市场监管、公安交警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联合执法小分队,维护摊点秩序,建立群众投诉现场快速处理机制,及时化解经营纠纷。


  三是规范引导、诚信经营。明确地摊经营者在安全保障、产品质量、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利用皖事通APP等,建立摊主信息快速登记制度,签订诚信协议,加强对经营者销售产品质量的跟踪监督,引导商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每个摊群点推选一至两名经营者代表,及时收集和反馈摊点经营者意见和建议。对影响市容环境、扰乱社会治安等行为及时处理并纳入经营黑名单,限制经营。


来源:淮南市政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刘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