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建设“邓石如书院”
来源:江淮时报微信公众号 2021-08-04 16:35:50 责编:毛学农 金珊珊

九三学社安庆市委员会反映:邓石如先生于1743年出生在安徽怀宁县白麟畈,即今天的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他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邓稼先的六世祖。邓石如先生善篆隶,上承秦汉,风格独特;篆刻以汉碑笔意入印,自成一家,创立“邓派”,开“印从书出”之先河,并提出“计白当黑”的理论和“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到笔不到”的美学思想。


图片


书法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灿烂的一页。邓石如先生是安庆市乃至安徽省的一块金字招牌。为深入挖掘名人文化,推动安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图片


图片


一是筹建“邓石如书院”。建设内容包括展览厅、“邓石如杯”年度全国书法大赛活动场地、笔会会场、客舍和书法篆刻培训基地等,建议规划占地100亩左右。同时,建议租用“铁砚山房”后面的山林,在林间建设碑林,将“邓石如杯”年度全国书法大赛的获奖作品刻碑保存。据悉,邓稼先先生的亲属和友人已同意自筹建设所需资金。

二是举办“邓石如杯”全国书法大赛。2023年是邓石如先生诞辰280周年,以此为契机,启动以安庆市为基地的首届“邓石如杯”全国书法大赛。

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通过“邓石如书院”平台建设和“邓石如杯”年度全国书法大赛活动,雅集天下书家、画家和金石家交流书艺于安庆,传承和弘扬祖国书画和金石文化于安庆,把安庆市打造成为全国的文化高地、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图片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奠基人。


来源:安庆市政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


邓稼先家风:松风水月 忠诚纯正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据《白麟坂邓氏宗谱》记载,元末明初,邓氏先人从江西迁至安徽,“世为怀(怀宁)之耕读民”。邓稼先的六世祖邓石如为清代书法、篆刻大家。他的书法作品“苍古奇伟,雅健妙丽”,与馆阁体的“柔媚甜俗”截然不同。邓石如以闲章“胸有方心,身无媚骨”自勉,处世极有原则。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现代著名美学家、美术史家、艺术理论家,与同时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并称为“南宗北邓”。邓以蛰一生淡泊名利,从不以权威自居。他曾居住的北京四合院中,悬挂着“松风水月”四个大字。邓以蛰以此横幅提醒自己与家人,为人当如松风那样清朗,似水月那般明洁。由于亲身经历清朝腐败、军阀混战、列强欺凌的时代,邓以蛰一生最大的期望就是“中华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强盛”。他鼓励当时尚未成年的邓稼先:“稼儿,为了祖国的强盛,你要立志学科学,将来报效国家。”

在父亲邓以蛰的严格管教下,邓稼先在青少年时期打下了全面的文化基础。他苦读英文,钻研数学,阅读莫泊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海外名家小说,也背诵了不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朋友曾问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邓以蛰为何让儿子读传统经典,他说:“我不过是要让小孩知道一下我们中国文化里都有些什么东西,这有好处。”

邓以蛰一方面对邓稼先的学业要求严格,另一方面又强调释放孩子的天性。他曾给妻子王淑蠲写信说:“我们是小孩子的亲爱的父母,并不是他们的阎王。”在这种宽严相济、严而不苛的家庭教育之下,邓稼先养成了灵敏好学而又诚恳踏实的品性。有一次,他和同学们玩耍时将学校的窗玻璃打坏了,被老师罚站。放学后,挨罚的其他同学都走光了,只有他一直规规矩矩地站着,直到他得知姐姐邓仲先将玻璃赔款付清后,才跟着姐姐回家。

中学时期,邓稼先的思想逐渐成熟,对于时事有自己的思考。他告诉弟弟邓槜先:“屠格涅夫的《罗婷》里有一句话,‘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句话说得真好。”邓稼先认为,当时的中国若想从列强的欺压中解放出来,只有依靠中华儿女脚踏实地地奋斗。

1948年,邓稼先考入美国普渡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只用了一年零十一个月的时间便获得博士学位,时年26岁,人称“娃娃博士”。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他就从洛杉矶回国,自此走上专业报国之路。

1958年,邓稼先开始参与核弹研制工作。尽管工作繁忙,邓稼先仍对孩子的教育十分关心。1977年到1978年间,邓稼先因工作需要在北京逗留3个月,他抓紧机会陪孩子们学习了一段时间。有一阵子,邓稼先家所在的大院晚上放露天电影,人声嘈杂,女儿典典无法专心学习,邓稼先便在纸上写下陶渊明的《饮酒》诗。典典很快就明白了父亲的意思:一个人无论读书还是做事,都要具备“心远地自偏”的专注精神。

回溯邓稼先的一生,他不仅践行了“胸有方心”“松风水月”的家族精神,更以其“忠诚纯正”的品格深深影响着家人。


作者:谷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毛学农 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