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是党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落实好中央2020年30号和2021年1号文件精神,做好有效衔接,使其“固”得基础更牢,“振”得步伐更实,既要巩固以往好做法,接续奋斗;又要围绕难点重点,不断探索加力。
在脱贫巩固上建议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界定农村低收入人口。巩固脱贫成果,确定新阶段的帮扶对象是前提。建议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拓展到农村相对困难群体,以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为标准,统筹考虑家庭生活实际,全省统一确定农村相对困难群体。
二是深推“双基”建设。目前,农村“双基”建设仍然相对薄弱,缺少后劲。在强基上,要进一步建好四好农村路,深挖当家塘;在固本上,要持续对标推动教育均等化、卫生标准化、养老达标化,实现硬达标;在统筹上,要兼顾“双非”均衡协调发展,缩小投入差距。
在乡村振兴上建议在四个方面发好力:
一是夯实“耕”基。农户发展受制于地,贫困村地貌现状左右了农业经营主体的拓展,农田弃之难舍,租又难租是乡村产业振兴绕不过的问题。一要从整治高标准农田着手。把农业生产宜机化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内容,乡村统筹、整片推进,努力用两年时间让落后村小田变大田,让“田”底子不再“枯”。二要在扶育经营主体上着力。用好扶贫政策过渡期,采取农业地租补贴等方式,扶持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让农田想包能包,农民想干能干,增强可持续发展动能。
二是下足“工”夫。安徽的特色在农业、在生态,“十四五”期间要拿出发展工业的劲头,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让其成为农业产业振兴的强劲引擎。一要推动原材料本土化。调适对路品种,对企业需求量大、适合我省生产的原料品种,积极组织就地生产。二要坚持招大培强。招引领军式、航母式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带动力;实施企业升规行动,帮扶雏鹰企业“增一批”,退规企业“返一批”,困难企业“保一批”,助力小企业上规模、小龙头品牌化。三要组建国有农业投资公司。发挥政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四要强力支持。“十四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扬皖所长,更要大抓农业。出台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定,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三是培强“链”结。产业链“小、短、弱”是长期制约我省农业现代化的短板。一要解决延链增链问题。支持落后地区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力争2-3年内,全省再培育一大批省级示范农业产业联合体;重点发展冷链运输,在冷链基地建设、大型物流企业培育和冷藏车辆研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二要解决利益联结问题。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广“土地流转+劳务+社保”“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三要改善金融服务问题。提质扩容建好金融、民生、政务等普惠金融服务平台,让农民想用钱时能贷到款。
四是做大“游”业。乡村游带动性强,美在乡村,带动乡亲。一要盘活四个资源。当前要突出发展水利+、林场+、美丽乡村+、观光农业+,把这些资源+,赋予“游”的功能,发展民宿客栈、休闲康养、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新业态,让资源变商品,让文化遗存变文化传承、文化财富。二要打好生态“绿底”。在乡村建设行动中,更加注重建美绿色乡村,出台政策,鼓励落后地区培育生态优势,用好山、林、塘,既添生态颜值,又增经济价值,让农村更有农村味。(郑 声)
来源:江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