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信仰“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翟永俊 记者 周莹莹 2021-08-16 14:50:30 责编:刘超

安徽日报

​8月12日,记者从宣城市司法局获悉一则喜讯,在全国普法办7月30日公示的第二批“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名单中,宣城市创建“法治家庭”打通全民普法“最后一公里”入选。据悉,这是我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自2017年起,宣城市探索实施“法治家庭”培育工程。4年来,通过家庭这一社会“最小细胞”,法治宣传教育嵌入群众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环节,提升了家庭成员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信访户变普法志愿者

宣城市泾县昌桥乡田坊村村民吴祥生先后有两次“名声在外”:一次是因为不满林业部门拍卖山场,成为全县有名的信访难缠户;一次是带动家庭成员学习法律知识,成为善于化解矛盾纠纷的热心调解员。

说起“名声”转变,吴祥生认为,是法治宣传教育起了作用。“以前因为不懂法,不能理解政府行政行为和有关信访答复,后来在他们释法说理过程中,我认识到依法维权才是正理。”吴祥生笑着说,如今一家子都对学法产生了兴趣,不仅出面给村民调解过纠纷,还受邀给村里作过法治讲座,发动更多人加入学法队伍。

吴祥生一家是宣城市“法治家庭”中的典型代表。

记者了解到,想要成为“法治家庭”并不容易,必须满足“六无六带头”标准,即无家庭暴力,无非法宗教活动,无邻里和家庭纠纷,无涉黄涉赌涉毒和传销行为,无违规违法上访,无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带头尊法,带头学法,带头守法,带头用法,带头诚实守信,带头传承和弘扬好家风。截至目前,宣城市先后培育出县级“法治家庭”示范户10000户、市级“法治家庭”标兵户1000户、最赞心动“法治家庭”100户。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让更多人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就应当广为宣传。”在旌德县经营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曹晓曙,是2018年度最赞心动“法治家庭”中的一员。他借助新媒体平台,与城管、交警、文明办等单位合作开展的“精神文明创建随手拍”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监督不文明现象,主动对接法院检察院,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警示案例,投身网络法治宣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新机制促遍地开花

“法治家庭”培育非一家之事。宣城市探索建立“法治家庭”培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以宣传部、政法委、文明办、教体局、财政局、公安局、司法局、共青团、妇联等为主要成员的“法治家庭”培育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内容,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与此同时,宣城市委市政府出台《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实施办法(试行)》,要求每个行政村每年培育10户“法治家庭”,通过以规立德、以法润德,将“法治家庭”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紧密融合,并探索实施激励机制,对符合授信条件的按照荣誉层级,实行分档授信,“法治家庭”标兵户最高授信额20万元(含)并执行优惠利率。截至目前,已发放贷款77.5万元,授信金额245万元,崇法尚德成为现实红利。

“我们还探索建立‘法治家庭’长效激励机制,推动‘法治家庭’培育与子女教育、个人医疗、交通出行、银行贷款等福利挂钩。积极鼓励‘法治家庭’成员,尤其是农村的‘法治家庭’成员充实到基层一线的‘法律明白人’队伍中,积极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开展村居法治宣传教育、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宣城市司法局局长吕雪峰说。

有红利也有压力。该市对于已经培育的“法治家庭”实施动态管理,按照属地原则,每两年由各县市区组织一次复核,对于年度内居民家庭成员因发生违法犯罪,被依法处理的,以及经群众评议不符合“法治家庭”标准的,取消其“法治家庭”资格,收回证书(标牌),并扣减相应的普法“微积分”。

头雁引领掀学习热潮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法治家庭”的示范引领作用,宣城市推动“法治家庭”成员精准普法,体现在法治宣传教育内容上按需施教、宣传形式上新老结合,既有《宪法》《民法典》等共性内容,也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等个性内容;既有融入法治元素的皖南花鼓戏、皮影剧等传统法治文艺作品,也有抖音短视频、普法微电影等新潮流,寓教于乐,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法律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用得上的“宝贝”。

随着培育工程的不断深入,宣城市刑事案件发案、公共安全事故数量逐年下降,安全感和满意率逐年提升,群众自觉成为基层依法治理的建设者、参与者,法治基因牢牢植根于人们心中。

全国“八五”普法规划正式提出“开展面向家庭的普法主题实践活动,建设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的模范守法家庭”,为宣城市“法治家庭”培育工程的继续实施描绘了蓝图。宣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胡启望说:“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只有全方位的合力共建,让每个家庭都能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能真正让法治信仰深入人心。”( 翟永俊 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