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巢湖生态治理 打造合肥最好城市名片
来源:记者 李斐 周莹莹 徐奥萍 刘超 2021-08-24 14:44:27 责编:刘超

安徽日报

​伸出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抛出一张熟悉的网……合肥市长临河镇四顶社区居民吴本元从睡梦中醒来,揉了揉眼睛,目光落在日历上,摇摇头笑了:“原来快到8月15日毛鱼汛期了。”原本在巢湖中捕鱼讨生活,吴本元将鱼汛、虾汛的时间熟稔于心。而今,退捕“上岸”转产,不用再担心风急浪高,吴本元的脸上笑出一道道褶:“捕鱼为了生计,护鱼为了子孙。”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合肥市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启动渔民退捕“上岸”转产工作,持续推进内湖生态一体化治理。而今,八百里巢湖,碧波荡漾白鹭翩飞,3000多艘渔船全部退捕,2000多户渔民全部上岸,不少一船,不漏一户,不缺一人。

退捕渔民转产安心“上岸”

有句老话: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卖豆腐。撑船捕鱼曾经是巢湖沿岸群众赖以生存的活路。

在吴本元的记忆里,15岁起他就跟着父亲在巢湖打鱼,后来娶妻生子,捕鱼成为他一家四口须臾不能离开的生计。除去半年禁渔期,吴本元夫妻俩多是以船为家。巢湖富饶的水产资源带给他们丰收的希望,但乘风破浪的危险也常常让他们提心吊胆。

时至今日,吴本元还记得那惊险的一幕。一次,巢湖水域遭遇强对流天气,湖面风力达到10级。狂风掀起巨浪,吴本元和妻子乘坐的铁筏子剧烈摇晃,瞬间就汪了半船水,吴本元勉强稳住身形,握紧舵,向岸边划去,一旁的妻子早已被吓破了胆,埋着头紧紧扒着船沿不敢出声。“一定要坚持住,不要慌……”吴本元在心里给自己打气,总算到了岸边。他拉着已丢了魂的妻子,手脚并用上了岸。

回到家,身心俱疲的夫妻俩躺下。第二天醒来,惊闻一场噩耗,在那场风暴中,隔壁村杨家父子被风浪卷走,再也没有回来。

从那时起,吴本元就萌生了退意,可又没有其他的手艺,无奈只能在船上讨生活,直到巢湖渔业生态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吴本元交了船,拿着政府补偿的20万元,终于告别了几十年的捕鱼生涯。

做实做细渔民社会保障和转产就业工作,确保渔民基本生计,事关基本民生和社会稳定,也是禁捕能巩固、不反弹的基础。

一朝上了岸,吴本元兜里的钱不再随水位高低变化时多时少,而是稳定可预期的收入。吴本元给记者算了笔账:上岸渔民每人可享受到每年2000元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交足15年;与小微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渔民每人可获得3000元的一次性就业补贴;跨区就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退捕渔民,按照每年300元至600元的标准享受交通费补贴。“上班能拿工资,还有补贴!” 吴本元欢喜得很。

政策给力,消除了上岸渔民的后顾之忧。据了解,有劳动能力的退捕渔民接受技能培训时,培训期间每人每天还能拿50元生活费补贴。居家就业的退捕渔民能获得2000元资金补助,建设渔业健康养殖基地的退捕渔民每户可以申请5000元资金。

“再也见不到捕鱼的帆影了!你别说,这巢湖的变化可真大呀。现在鱼多得直撞船。” 四顶社区居民杨超由捕鱼人变成巡湖人,身份改变思想也转了型,谈起巢湖的变化,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光彩。

法治思维留住“最美风景”

立秋一过,缠绵的秋雨如约而至,为巢湖沿岸景致增添了一丝妩媚。趁着周末,刘先生带着家人来到肥东十八联圩处游玩。放眼望去,芦苇丛丛,香蒲挺立。“以前因为蓝藻的缘故,老远就能闻到臭味。现在,风景这边独好。”刘先生感慨地说。

保护生态要运用法治思维。2019年岁末,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肥东十八联圩等十大湿地实施依法保护,划定保护面积和范围,确保其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环巢湖区域有肥东十八联圩、玉带河、肥西三河、包河湖滨、派河口、巢湖半岛、槐林、柘皋河、庐江马尾河和西凤州等十大湿地。《决定》要求,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采取生态补水、退耕还湿、植被恢复、移民搬迁等措施,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功能。

2020年3月1日起,被称为“最严法规”的《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施行,保护巢湖水清岸绿。《条例》在环境保护的标准方面作出了一些实事求是的严格规定。比如,要求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应当执行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将派河入湖水质保护标准由现行的Ⅳ类水提高到Ⅲ类水等。

如今,纸面上的生态蓝图逐渐变为现实,环巢湖十大湿地犹如串起一条“绿项链”。巢湖全湖平均水质为Ⅳ类,国控断面考核全面达标,鸟类升至300多种。日前,国家三部委公布的10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巢湖是全国唯一入选的湖泊。

留住“最美风景”,不仅要守护好八百里巢湖的波澜壮阔,还要保护好历史的馈赠。

巢湖市人民检察院在对办理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涉巢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进监督的过程中,有一个重大发现:GK-0056卧牛山街道马鞍山废弃矿山点位为古生物化石产地和地质遗迹。

该点位产出距今约2.5亿年前早三叠世的最古老的鱼龙等海生脊柱动物化石,对研究海生爬行类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地区还是沉积类型多样、构造形迹明显的地质遗迹集中区,具有很高的教学、科研和观赏价值。2016年12月28日,该地区被国土资源部认定为第二批15处国家级重点保护生物化石集中地。

然而,岁月的尘埃一度掩盖了此地的真容,在一段时间被后人视为水泥厂采矿点,工人在采矿期间发现鱼龙化石,矿区才被关停,政府继而组织实施矿山修复工程。检察机关在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时,调查认为工程施工对古生物化石产地和地质遗迹存有潜在影响。据此,巢湖市检察院于2020年7月17日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送达了检察建议书,督促该局履行监督管理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护,在修复治理的同时,兼顾教学、科研活动,并加强对教学、科研活动的监督管理。

当年9月16日,巢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作出书面回复表示,其将对巢湖市申建国家地质公园进行整体规划、研究和论证,保护好地质遗迹资源,加强周边环境整治,做好巢湖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研究开发的结合文章,打造产学研一体、保护修复与适度开发建设相结合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五长治河模式“有能有效”

巢湖禁捕需要雷霆万钧之势,更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以健全的长效机制、完善的配套措施,巩固成果、持续推进。这离不开从相关部门到全社会的协调配合。

治理成效如何巩固?说到底还要靠长效机制。要真正做到还水于自然、还美于自然,必须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

着眼管好盛水的“盆”,合肥市用好“河长制督查调度”,制定了河长制暗访巡查排名办法,首创“四乱四水一牌一整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水多、水少、水脏、水浑,河长公示牌、问题整改率)第三方暗访督查,今年上半年共公布排名4批次,累计发现问题423个。

发力护好“盆”中的水,今年上半年已完成排查5465个排水大户,上报存在混接3619个,完成整改3035个,雨污混接点完成5874个。开展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检查码头700余次,检查船舶1300余艘,出动巡逻艇500余次。完成巢湖湖滨、派河口、肥西三河3个湿地保护修复任务;完成十八联圩湿地一期修复面积3400亩;完成半岛湿地花塘河西侧湿地修复面积1200亩。全面落实巢湖禁捕退捕工作,查获非法捕捞行政案件15起,清理扣押“三无”船舶30余艘,查获非法捕捞刑事案件4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0人。

多措管好管河的“长”,合肥创新完善河湖长制责任机制,建立“五长治河”督导机制,推行“河长制+”工作模式,在全国首创“排污口治理长”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河湖警长制,聘任民间河长,建立河湖检察长制,创新实施“河湖长+排长+民间河长+警长+检察长”五长治河模式。全覆盖建立河长制监督体系,将河湖长制纳入市政府对市直部门和县区年度考核,出台《巢湖河湖长考核办法》,实施上级河湖长对下级河湖长考核。

今年上半年,合肥市以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为目标,推动巢湖流域河湖长制落地见效,累计巡河9.8万余次,发现问题2174处。

下一步,合肥市将大力实施好“碧水、安澜、富民”三大工程,打造绿色发展美丽巢湖。同时,加快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完善体制机制,发挥总湖长制、河长制、林长制作用,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打通巢湖生态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记者 李斐 周莹莹 徐奥萍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