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政协委员郑岚建议:
推进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建设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快速发展起来,被称之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等。合肥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这一形势,编制完成了《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2016-2030),该规划以建成全国第一个国家旅游休闲区,并建成“美丽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古镇名村文化旅游”示范区、“中国研学旅游”创新区、“中国康体养生”示范区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的定位了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相关内容。各个县(市)、区在合肥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大力推进此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资金短缺制约了项目建设进度。休闲区建设应该是环湖共建共享,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各个县(市)、区存在单打独斗现象,且各个县(市)、区自身财政实力有差异,导致部分财政较为紧张地区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捉襟见肘,制约了项目建设进度。
(二)土地指标紧缺制约休闲区建设。环巢湖旅游规划中,休闲区建设需要强化基础配套和最大项目支撑,这些都需要土地保障,目前合肥市尚未建立休闲区建设供地保障机制,制约了休闲区项目建设。同时,土地指标的报批及征地拆迁过程需要地方政府配套大量的资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土地的有效保障。
(三)项目后续运维机制需要优化。环巢湖旅游休闲区建成后,单纯靠财政承担运维成本,难以实现有效保障。投融资没有形成“谁投资谁收益谁管护”的机制,导致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积极性匮乏。旅游类资产多数都是有现金流的较为优质的资产,但是零零散散分布在各个部门或地方政府名下,投资建设主体各异,导致资源整合困难,科学合理的投资收益机制未能建立,影响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及维护等。
(四)特色小镇建设水平有待提高。虽然环巢湖休闲区总体规划上对各地集镇建设明确了特色和功能定位,但在建设发展中各地仍然是简单集镇建设,产业支撑不强,缺乏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设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快。
二、几点建议
(一)市级层面统筹各类资金,全盘考虑,实现投放效益。合肥市建立休闲区建设资金池,加强对重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加大对项目实施效果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力度,对于实施较好、资金使用率高、形成实物工作量效果好的县(市)区,在后续项目资金支持上予以适度倾斜。
(二)建立休闲区建设供地保障机制。市级层面统筹用地指标的供给,确保重大项目能够及时获取土地。同时加大对项目实施效果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力度,对于实施较好、资金使用率高、形成实物工作量效果好的县(市)区,在后续项目土地供应上予以适度倾斜。
(三)探索优化项目后续运维机制。项目三分建、七分管,只有后续管理到位了,才能真正发挥资金、土地等要素投入的价值,最终实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建议从合肥市级层面统筹考虑全域旅游,对重点旅游区域、重点旅游项目后续运营,能够委托市场化经营并获取相应收益的,通过合理方式委托运营;对于不能委托运营的,考虑采取适当的使用者付费模式,使项目后续运维所需要的资金得到落实,再选取专业的队伍进行运营。
(四)全域发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依托,树立国际化视野,持续推进合肥全国著名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建设。按照打造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的要求,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突出旅游业引领作用。注重规划融合,推行“多规合一”;注重文化融合,挖掘人文历史、传说故事等;注重产城融合,与乡村旅游、农业生态园、农事体验园及农旅项目结合;注重旅游产品融合,在各地特产、特色商品上下功夫,并统一标注“合肥旅游”标识。依托“巢湖”这一名片,进一步做好“合肥大旅游”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