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张“最好名片”
来源:江淮时报 2021-09-13 15:36:30 责编:毛学农 王悦

“情况摸得实,意见提得实,体现了监督调研作风实,值得肯定。”近日,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在合肥市政协《关于“巢湖流域排洪蓄洪工程建设”情况的监督调研报告》上作出批示。

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亲临合肥,驻足巢湖岸边察看水势水情,强调“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要求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型的重大项目。

打造最好名片,是必须落实好的政治任务、必须肩负好的历史使命、必须完成好的民生大事。一年来,合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纵深推进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实施碧水、安澜、富民“三大工程”,“一江安澜图、一岭翠绿画、一湖碧水梦、一渠清流水、一城创新梦”的诗情画意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打造最好名片,合肥政协人也在尽责担当。市委书记在这一特殊时间节点作出这件批示,是对政协围绕打造最好名片履职尽责的肯定,也是激励和鞭策。

去年巢湖遭遇百年不遇的流域性特大洪水,梅雨期、降雨量、巢湖水位、巢湖蓄水量均超历史极值。根据市委安排,合肥市政协主席韩冰担任防汛抗洪抢险巢湖市督导组组长,驻扎一线20多天,与水利专家、基层干部群众、部队官兵一起奋战在巢湖大堤和沿线圩口。韩冰与到庐江县、肥西县督导的市政协副主席张小樵、张炜交流抗洪体会,与水利专家专题讨论,以省政协委员身份向安徽省政协提交了《关于高标准筑牢巢湖流域综合性防洪体系的提案》。针对巢湖防汛“上栏”拦不住、“下排”不通畅、“边分”没空间的问题,提出兴建对江排洪大型泵站、构建流域水循环安全系统、启动生态湿地蓄洪区建设的建议。在安徽省政协主席张昌尔主持召开的“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系列提案集中办理专题协商会上,这份提案得到重点办理,并被评为年度优秀提案。

去年11月,合肥市政府召开以“构建江淮水系,助推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政协委员资政会。反思巢湖防洪体系存在的短板,成为资政会上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内容。着眼“防洪”,提高流域总体防洪标准;着眼“排洪”,畅通巢湖入江通道;着眼“蓄洪”,规划建设生态湿地蓄洪区;着眼“疏洪”,依托引江济淮工程畅通江淮水网……委员们纷纷出招,如何破解巢湖千百年来的“关门淹”和半个世纪的“半封闭”。市委、市政府采纳政协建议,集中体现在今年3月份合肥市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的《巢湖综合治理三大工程实施方案》中。

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推进得如何?合肥市政协将“巢湖流域排洪蓄洪工程建设”列入今年重点民主监督议题,以期通过“选题—调研—协商—监督”的履职闭环,推动建言成果转化为促进工作的实际成效。

“市委、市政府对巢湖流域防洪综合治理高度重视,让委员们深受鼓舞;巢湖流域排洪蓄洪工程规划建设进展顺利,让委员们深感振奋;市委、市政府注意听取政协委员意见建议,让委员们深受激励。”今年汛期,民主监督小组到重点排洪工程实地调研,率队的市政协副主席安岚总结道。围绕排洪蓄洪工程建设,合肥已谋划总投资244亿元的一批重大水利项目。总书记亲自察看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可容纳1.3亿立方米的洪水蓄水量,二期修复工程已经完工,三期全面进入施工阶段。委员们关心的对江排洪泵站,凤凰颈新站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凤凰颈站列入改造计划,裕溪河对江泵站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监督小组的委员们也发现了“四重”的问题:工作协调任务重、统筹推进任务重、长短结合任务重、稳妥推进任务重。同时提出进一步强化高位推进、优化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步伐、落实配套措施的建议。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吸纳。

就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8月16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着力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的意见》,提出要把抓巢湖综合治理、打造最好名片工作,作为全省流域生态治理“一号工程”,加快推进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把巢湖打造成为天蓝、水清、地绿、城美、民富的合肥最好名片。

“要把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变成动力,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事情,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调研,把情况搞准,把对策建议提实,为加快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韩冰表示。(何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