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出发点是坚持为民服务,一直以来,姚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注重整合各类志愿服务资源和力量,在服务百姓生活、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中凝聚群众、引领群众,以真情暖人心,以服务聚民意,通过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志愿活动,传播文明理念、弘扬时代新风,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幸福感、满意度。
讲故事,红色事迹传万家。为让大家更加深入的学习领悟党史,六安市委党史宣讲团成员陈道明来到姚李镇,为镇村100多位党员作了主题为“学习党史守初心,传承精神担使命”的宣讲,系统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从奋斗历程、光辉历史、瞻望前方奋进路、担当历史使命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这个宣讲会,专家讲得透彻,我们听得入心。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应当记得来时的路,看清前进方向,要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高履职能力,践行初心使命。”长塔村党员王光喜深有感触。
为让更多群众了解红色故事,叶集区红色宣讲队走进姚李镇山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题为“回望青史问初心,传承精神践使命”的宣讲让现场的老党员沈华然感慨万千,“我们这里也有红色故事,现在我们村里还流传着董八路的英勇事迹,他是一名山东人,为了建立新中国,18岁时牺牲在我们这里。今天,老师们的宣讲内容也讲述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革命故事,听过宣讲,知道我们的家乡还出了8位开国将军,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啊!更是我们的自豪啊!”
党史宣讲团、红色宣讲队的进基层送宣讲活动,接地气入民心,让镇村的党员干部坚定了初心,明确了方向,掀起了守初心、担使命的热潮,为乡村振兴凝聚了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送法律,法治阳光惠百姓。为把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叶集区委政法委组织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进入山河村,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宣讲人员为现场听讲的50多位群众散发了普法宣传资料,用实际案例教育群众提高用法意识,增强防诈骗能力,保护自己保护家人。
进村宣讲的区公安分局吴警官,在群众家门口为大家详细宣传平安建设、扫黑除恶、禁毒、治安防范、道路交通安全、防电信诈骗、防传销及不参与邪教组织等各类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对村民提出的问题也一一详细解答。“现在电视啊、抖音啊也会有很多类似的宣传,但我觉得还是这种面对面的宣传好,用我们身边的具体案例进行宣讲、教育,更能触动我们,有不明白的当面还能问清楚,更便于我们互动与交流,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法律知识,希望这样的宣讲能多多开展。”家住稻场组的刘忠厚听完宣讲后,非常感慨。
持续不断的法律宣讲进乡村,丰富多彩的“法治套餐”进农户,让广大群众增强了对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的认同、理解,提高了用法意识和用法水平,为广大群众穿上了保护个人安全、家庭安全与社会安全的“防护服”,也让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很大提升。
送温暖,真情关爱暖民心。中秋节来临之际,姚李镇的爱心志愿者带着理发工具、带着月饼、猪肉等慰问品,为敬老院的老人们理发、送去温暖。
短短半天的时间里,4位青年理发师为院里的30多老人们理头发、掏耳朵、刮胡子...孩子般的关心与呵护,让老人们笑脸洋溢,非常开心。“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都有很多好人来给我们送来吃的、用的,帮我们理发、打扫房间卫生,现在的好人多啊!现在的社会好啊!今天我们能住在这里享福,真要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啊!”81岁的叶发科家住双红村,已在敬老院里度过了多个中秋节,理完发后,吃着冰糖青红丝的月饼,嚼着熟悉的味道,非常感动。
爱心不仅在敬老院中蔓延,也在大家需要援助的时候出现。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总会有奋不顾身的志愿者活跃在水灾现场帮助转移群众、转移财产;受疫情影响,总有志愿者热心帮助贫困户饲养的鸡鸭、养殖的鱼虾等农产品找到销路,解决了生产生活难题;酷暑天气里,总会有爱心志愿者为一线的环卫工人送上防暑慰问包、矿泉水等清凉物资,叮嘱他们做好防暑降温措施,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温暖的关怀。
办实事,为民服务解民忧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并率先垂范的。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国家“肌体”才能充满生机活力。
姚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为群众做实事、解难题,在为人民服务中彰显党史学习教育新成效。
2021年4月份以来,一到下午四点半,位于曾墩村的农家书屋内,便充满着欢声笑语,村里的20多位小朋友,一起在这里写作业、读书籍、打乒乓球。
“真的非常感谢村里的干部们,为我们这些家长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孩子在这写作业,有志愿者教他们,学累了还可以打乒乓球,能进步还能锻炼身体。现在孩子一放学就要来这里,孩子开心,我们也高兴!”看到自家的宝贝在这里开心的学习、玩耍,家住曾墩村的李心怡妈妈非常高兴。
曾墩村位置较偏,村里的孩子们都在离家几公里外的大顾店小学就读,放学回家后,孩子们的业余生活较为简单,遇到不会做的作业也很难得到及时指导。“开办‘四点半课堂’,让村里的孩子们能有一个条件优越的地方学习、锻炼,解决农村家长的后顾之忧,这也是我们村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坚持为民办实事的初衷体现。以后,我们会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从更多方面入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举措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曾墩村党支部书记许正宇介绍了开设“四点半课堂”的初衷、运营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学好党史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途径之一,是党员的一门重要必修课,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不让任何一位党员“掉队”、“漏学”,姚李镇党委组织全镇43个党组织开展“送教上门、送学到家”活动,让老党员们也能做到“不缺课”、“不掉队”,充分激发了退休党员们的学习热情,让党史学习教育变得有力度有温度,确保了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和风细雨润心田,静听花开春满园。送法律送温暖到群众身边,曾墩村的“四点半课堂”,长湖村的暑期公益培训班,综合文化站的书法、舞蹈公益培训班,利用茶余饭后时间走村进户召开“板凳会”了解群众的需求、想法,这些一桩桩一件件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事,把学党史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用形式多样的举措架起了“党群连心桥”,以志愿服务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全面了解千家万户所盼所想,把为民服务贯穿到每一处工作细节中,认真办好群众的每一件“急事、难事”,从而不断提升群众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安徽法制报通讯员 汤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