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是我省服务国家开放发展战略的重大平台,也是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大机遇。其中,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是芜湖片区重点发展的一项功能。
目前,我省货物运输行业发展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运输方式较单一,主要依赖公路、铁路运输,进口水运航线少耗时长、成本高。随着开放型经济规模增长,江海联运国际物流短板突显,基础设施、集疏运能力、综合运营、智慧、互联网+能力等方面均存在痛点,口岸岸线未全面得到有效开发,港航基础设施及装备发展质量不高,综合性码头、专业性码头相对困乏,如芜湖港批准的有粮油口岸,但实际无粮油专用码头及配套设施,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建设,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建议如下:
一、筑巢引凤,加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是对标国际一流港口,加快形成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总体规划。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内河发展航运纲要和十四五交通规划,坚持系统思维,合理布局建设港口、码头、仓储等基础及配套设施,形成国际物流枢纽区的集聚效应。二是利用枢纽现有存量资源,完善港口集装箱作业区设施功能。对枢纽承载地的现有项目设施进行整合,更新购置新型设备,加强港口5G通信技术、单证电子化应用和建设,满足枢纽营运需求。三是加快推进合裕线、芜申线等航道整治改造,加快贯通断头航道。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加大沿江港口集疏运设施向主要港口和重点港区倾斜力度,推进部分重点港区进港铁路规划和建设。四是增强增量项目建设,做好重点项目建设,如重点建设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区码头工程、国家物流枢纽朱家桥多式联运项目等。
二、完善配套,促进集散疏运能力提升。一是谋划建设枢纽区疏港道路,提升港区铁路专用线运能,实施港口至机场铁路专用线改造工程,完善枢纽周边路网配套,推进形成水、公、空、铁多式联运的大交通格局。二是充分发挥省内水运资源丰富、河道纵横等优越的水路运输条件,开发和建设长江沿线基础口岸,强化港口枢纽辐射功能,提升江海联运中转、集散疏运功能。三是紧紧抓住引江济淮工程我省两大水系长江和淮河将全面实现贯通的契机,实现我省西北部货物直接实现通江达海,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如古井酒厂进口高粱,从南通清关,通过水路运输,正常时间35至40天,最长60天,实现江海联运后只要15天。
三、广泛借力,推动综合运营能力提升。一是确立核心管理运营主体。培育和壮大本地龙头企业,选定枢纽核心管理运营主体,牵头建立物流企业联盟,推动企业联盟平台对接、资源共享、功能融合。二是积极参与国家物流枢纽联盟建设,加强与南京、武汉等重点城市干线运输业务的合作,有效对接长三角、“一带一路”沿线、陆海新通道等国内国际干线运输大通道,积极融入国内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三是加强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港口联动协作,提升枢纽投资建设和开发运营。比如与上海洋山港合作,推动芜湖港集装箱业务一体化进一步走深、走实;与浙江海港合作,引入更多要素,做大大宗散货业务。利用芜湖LNG内河接收/转运站项目建设,积极联系宁波舟山港,发展江海联运物流体系。四是给予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知名航企、龙头物流企业进驻,借助其完善的国际运输网络和船舶,优化港口船舶运力结构,为我省跨境贸易企业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发展目标助力。五是通过引进沿海和沿江港口航运企业的合作,组织以矿、油、煤、粮、LNG、冷链为主要货种的“海进江”,组织以黄沙、水泥、钢材、汽车、内贸集装箱为主的“江出海”货源,形成对流。
四、搭建平台,引导“互联网+”能力提升。一是建设智慧物流枢纽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对接国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推动枢纽内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推进枢纽内有关职能部门的政务平台互联互通,提高枢纽区管理水平和物流运作组织能力。二是拓展供应链服务、应急物流、交易结算等业务功能,多方位延伸枢纽物流服务链条。三是建立航运资源交易平台和展示交易平台。发展高端航运业务,比如航运经纪、船舶租赁、金融保险等。四是推动物流智能化运用,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采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赋能智慧枢纽信息平台建设,如自动化倒运车、无人机盘点提升改造等。
(农工党安徽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