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赋予安徽的历史使命。今年3月,我省开始全面实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四条生态廊道建设工程,这是“十四五”期间我省全域性的林业生态建设重大工程。所谓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土壤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功能的廊道类型,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结构性要素构成。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是维持、保护和恢复省域现有生态系统,兼顾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大型国有林场等保护,优化省域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近年来,我省成功创建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林长制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这是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实践探索。我省以林长制改革的成功实践为基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必将把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打造成水清岸绿、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廊道。为此建议如下:
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省委就我省四条生态廊道明确提出建设原则,“长江生态廊道重点抓保护修复,淮河生态廊道重点抓系统治理,江淮运河生态廊道重点抓扩量增绿,新安江生态廊道重点抓调优增秀。”建设好我省四条生态廊道,必须贯彻落实好这一建设原则。具体如,在皖江流域持续开展两岸造林绿化专项行动,加强沿江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等;在淮河流域全面加强淮河干支流两侧植树造林,持续实施采煤塌陷区生态综合治理和石质山绿化,加快完善皖北平原地区农田防护体系;在江淮运河沿线持续推进丘陵岗地和荒坡荒地造林,推动江淮分水岭地区聚焦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在新安江流域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培育,严密防控松材线虫病,加大自然生态、古树名木和古村落保护力度,推进新安江生态画廊建设。
二、坚持增绿扩量,精准提升。针对生态廊道建设范围内的裸露地,包括宜林地、无立木林地、坡耕地、交通沿线等无植被或植被碎化严重的地块,结合不同立地条件,因地制宜,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原则,构建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完善、景观效果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森林生态环境。针对生态廊道建设范围内部分低质低效林存在景观单一、生物多样性较差、水土流失较严重和生态功能不强等问题,采用近自然经营理念,全面保育天然林,科学经营人工林,通过实施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综合改造措施,着力改变经营技术水平低下,管理措施粗放的状况,加快目标树生长,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森林经营质量。
三、坚持强化管理,创新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林长制条例》和《关于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从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苗木调运到施工作业全程高标准技术管理,加大应用乡土树种、常绿树和珍贵树种,加大在主要廊道营造混交林,组织技术力量全程跟踪管理。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新机制,加大金融对生态廊道建设投资力度,对廊道建设管理以省财政补助为主,属地自筹为辅。加快国开行、农发行项目贷款落地进程,进一步发挥政策性贷款、贴息贷款的积极作用,支持和引导多元化社会力量投资廊道造林绿化。
四、坚持高位推动,齐抓共管。鉴于我省四条生态廊道建设刚进入起步阶段,建议尽快成立省级生态廊道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明确林业部门为主要牵头单位,明确住建、交通、水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各部门职责,实现省级层面多部门联动,做到一步建设到位,避免各自为政。建立“省指挥、市统筹、县实施”的工作责任机制,将生态廊道建设任务纳入省人民政府对各级部门及市人民政府的林业建设目标管理考核任务,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推进和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并向社会公开。
(农工党安徽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