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 推动我省夜经济繁荣发展
来源:农工党安徽省委 2021-10-27 18:55:18 责编:毛学农 郑亮

建言献策

 

夜经济可以提高设施使用率、增加社会就业、提高消费水平、带动区域发展,是城市消费的“新蓝海”。以码头文化和火锅为特色的重庆为例,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在夜间实现的。随着新冠疫情得到有效防控,我省以餐饮、娱乐、购物、休闲等多种消费形态的夜经济日趋活跃,正逐渐释放强劲的消费活力。然而调研发现,各地在夜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内容业态不丰富。夜经济规划内容单调、缺乏特色。比如,许多城市都将餐饮一条街、大型购物中心、城市休闲广场等作为推动夜经济发展的抓手,饮食、购物、游玩等成为夜经济的重要内容,各个城市在推动夜经济发展上并无太大差异。与文化深度融合不够,难以激发青年人的观赏追捧,众多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动物园等公共文化空间“17点关门谢客”,服务空间、服务内容亟待扩容提质。

二、地域特色不鲜明。夜间休闲娱乐产品中,有时代精神、地方特色、视觉冲击力的还比较少,难以满足市民八小时以外放松身心、追求新知、休闲娱乐等新消费需求。对于外地到来的商务人士和游客而言,本地特色项目不多,本地特征明显的街区、线路和品牌开发不够,让外地人“传口碑”“记得住”的好去处不多。

三、有效监管不到位。部分地区的夜经济发展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有效的常规化监管。一些城市的夜市小吃一条街比较混乱,存在就餐环境较差、卫生条件不达标、环境污染严重、占道经营、堵塞交通等问题,给夜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四、公共服务不完善。一些地方公交晚间过早停运,娱乐场所、繁华商圈附近存在出租车难打、网约车平台约不到车、停车难,有的地段逛夜市存在“如厕难”等等,这些都影响着城市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夜经济发展重在突出特色,从本地的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产业优势、消费能力等出发,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夜经济活动。为此建议如下:

一、合理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结合我省各地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产业结构等因素,编制当地城市夜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对夜间休闲购物、文体娱乐、旅游等进行总体布局。依托当地文化资源,打造一批聚集人气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开展富有当地特色的主题活动,有序开放一批夜间文化场馆,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城市夜经济的发展。

二、打造亮点,创新消费业态。增加各地夜间文化旅游休闲消费产品供给,强化夜经济产业的文化、娱乐属性,给消费者带来新体验和新感受。比如,上海市海派文化推动城市夜经济发展,成都市以休闲文化、慢文化为主打造慢生活夜文化,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夜间消费场所的辨识度,打造出了特色的夜经济品牌。以我省合肥市为例,可依托包公文化、三国文化,将夜经济与当地公园景色布置、游园活动相结合,还可以利用真人演出等形式,呈现包公廉政孝亲、张辽威震逍遥津等故事情景,打造出主题夜游公园。还可将李鸿章故居、逍遥津公园、明教寺、城隍庙、江淮大剧院、省博物馆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点、场馆串联起来,打造成“夜合肥”的特色标签。完善城市灯光系统,将灯光夜景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突出当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灯光夜景的识别度和文化性。

三、强化监管,做好有序发展。城管部门应加强对夜市小吃一条街的管理,规范餐饮店、小商小贩、市民的行为,有效整治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扔垃圾等乱象,维护良好的市容市貌。市场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整治服务态度不端正、就餐不文明、欺客宰客、经营不诚信等不良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相关部门还应加强交通问题整治、环境污染治理、消防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等,为夜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保障。

四、完善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完善与夜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交运营系统、地铁运营系统等,解决消费者夜间出行难。对可能出现的夜间出行人数增多、夜间城市交通堵塞、停车难等问题,可创新交通管理模式和停车管理模式,优化城市交通体系。在公共场所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消毒保洁制度,提高商超、夜市、公园、影院、健身馆等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推动垃圾分类规范化处理、特别是做好有害垃圾的处理。做好健康生活习惯教育引导,结合疫情防控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夜经济营造良好的卫生安全消费环境。

(农工党安徽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