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事关乡村振兴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水环境保护,把水环境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与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相比,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起步晚、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制约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短板。
一、存在问题
(一)农村黑臭水体量大面广。与城市黑臭水体集中连片相比,农村黑臭水体非常分散,有些位置十分偏僻,总体上呈现点多面广的分布特点,而且农村黑臭水体多为封闭式水域,自净能力差。
(二)治理技术标准体系不明。从全国范围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都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支撑力量薄弱,无成熟的经验和治理模式可供借鉴。
(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地膜及畜禽粪便、秸秆焚烧等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农村黑臭水体源头治理带来较大难度。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村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不足。一些乡村生活污水处理存在管网不配套、设计过大情况,农村改厕未能与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存在改厕污水外排。
(五)治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系统性强、监管面广,涉及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城乡建设等部门,部门之间工作合力还没有充分发挥。部分农村黑臭水体流经不同行政区域,治理责任分属于不同主体,上下游之间缺乏整体治理。
二、对策建议
(一)健全工作机制。发挥河湖长制在治水工作中的统领作用,推动河湖长制体系向村级延伸,明确农村黑臭水体河湖长。加强部门间协调,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城乡建设等部门职责,整合调动各方资源。明确县(市)人民政府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主体责任,坚持区域联动、综合治理。
(二)优化治理方案。各级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辖区内河塘、沟渠进行拉网式摸底排查,建立农村黑臭水体台账。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精准识别每条黑臭水体的形成原因和污染状况,结合污染源、水系分布和补水来源情况,确定治理技术方案。按照“一水一策”原则,委托有关研究机构编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方案,明确具体治理方式,突出源头治理。对列入整治的农村黑臭水体,制定详细的整治工程设计方案,实行挂图作战。
(三)实施综合治理。黑臭水体“黑臭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有关责任部门要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体净化等措施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控源截污环节以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垃圾清理、清淤疏浚,对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净化回收利用。水体净化环节要维持河塘沟渠的自然岸线,因地制宜推进水体水系连通,增强水体流动性及自净能力。
(四)坚持治本为先。从源头上控制黑臭水体,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化肥使用、畜禽粪污、水产养殖污染、农村改厕等工作统筹推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农村生活垃圾设施和污水管网建设。严格化肥农药监管,利用生态沟渠和自然水塘建设生态缓冲带,净化农田退水和地表径流。加快畜禽粪污治理,实现畜禽粪污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控,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循环流水养殖。加大农村厕所粪污治理,与农村庭院经济和农业绿色发展相结合。
(五)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相关渠道资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用于支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推行“地方+央企”管理模式,积极引进具有国内领先治水能力、经验丰富的央企,服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设立黑臭水体治理产业基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广泛参与,多元化、多渠道筹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资金。
(六)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农村水质监测,强化监管执法,严格处罚涉水违法行为。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黑臭水体治理设施第三方运行维护机制,多渠道落实管护经费,建立政府补助支持和受益群众自主管理相结合的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护机制。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作用,争取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积极支持参与。建立农村水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发布农村水体监测信息,保证公众知情权,形成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作者:芜湖市政协委员、农工党芜湖市委副主委 汪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