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列为“一号工程” 三位一体建设大运河安徽段国家文化公园
来源:安徽省政协 2021-11-05 11:24:38 责编:陈维庭 张勇

民进会员、安徽省人大代表、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余敏辉反映

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1年8月8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由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要求各相关部门和沿线省份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安徽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的创新实践,是皖北奋力成为长三角新的增长极题中应有之义。


当 前 问 题

图片

作为隋唐宋时期沟通我国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大运河安徽段,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扬长避短,从“文化复兴—经济振兴—社会建设”三位一体视角,高起点规划、高规格推进、高质量落实,把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列为加快皖北文化旅游业发展“一号工程”,积极探索构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安徽模式”,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思路,推广一批运河文化旅游精品主题线路,把“汴河遗珍·传奇皖北”打造成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国内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切实改变安徽旅游长期以来“南热、中温、北冷”局面。

图片

(安徽宿州:泗县运河小镇)

       就我省来说,文化旅游产业目前还存在着地域发展不平衡,领域结构与战略重点不协调等诸多缺憾。主要表现在:一是皖北以安徽三分之一的土地,生活了将近全省一半的人口,目前仅有阜阳市颍上八里河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省共有12个),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位文化旅游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二是从大运河安徽段文化看,虽然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已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皖北第一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淮北市、宿州市也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行列,不过运河文化遗产可视性、观赏性、通达度欠佳,系统性、全方位遗产保护和文化展示先天不足;运河文化价值提炼、文化灵魂塑造、文化内核体现较为滞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高水平打造璀璨文化带和缤纷旅游带进展缓慢。三是从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来看,还存在重视程度不高,顶层设计不足,职责履行不力,投入经费不足,文旅融合不够,协调合作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围绕大运河实体的空间管控、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体制机制等工作有待完善,以文化引领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

图片
(隋唐大运河泗县段 新华网陈扬/摄)

“十四五”规划中,我省提出将“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提出要“全面启动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精品文旅线路打造工程中,“世界遗产旅游线路”、“大运河文化寻踪线路”榜上有名。上述愿景能否如期实现,关键是理念要新、格局要大、视野要宽。

图片

(安徽寿县孔庙)


具 体 建 议

一、梳理文化资源,明确主题内涵。以大运河沿线丰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依托,挖掘大运河水工、附属、相关遗存,梳理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资源,彰显大运河安徽段的鲜明主题、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丰富内涵。

图片

(安徽阜阳管仲老街)

二、明晰空间形态,传播文化价值。将文物和公园有机结合起来,明晰“核心展示园+核心展示点+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构成的文化公园空间形态,通过虚实结合的多样展示手段,形成极富感染力的文化空间,展示运河遗存承载、流淌伴生和历史凝练的文化,彰显突出文化价值。

图片

(安徽亳州:曹操地下运兵道景区)

三、统筹区域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大运河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充分发挥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从地理空间到文化空间的转换,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创新“运河文化+”,讲好大运河“安徽故事”,真正让安徽大运河遗产“留起来”、大运河名片“靓起来”、大运河文化“活起来”、大运河文化旅游“火起来”。

图片

(安徽淮北: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四、着力构建激发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体制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组织协调,并在实际工作中已建立垂直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调度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谋划重大项目,部署重点任务。省文旅厅不是对口部门,对会议内容和工作任务不能全面了解,信息不对称,已影响相关工作任务落实,这种被动局面亟待改变。

图片

(安徽淮北:中国隋唐运河古镇)

五、抓好顶层设计,精心编制《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规划》《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从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入手,突出大运河安徽段沟通融汇中原、淮扬、齐鲁、楚汉等地域文化,聚集水利、漕运、船舶、商事、饮食文化,名人传说,非遗技艺等文化形态,整合大运河沿线史前文化、孝贤文化、楚汉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资源要素,在凸显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禀赋基础上,彰显大运河文化价值和创新活力。

图片

(安徽阜阳:八里河风景区)

六、统筹利用好国家各类项目资金。省级财政要加大投入,淮北市、宿州市统筹安排好自有财力,创新投融资机制,用好安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发挥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探索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兴办实体、提供服务、捐赠物资等方式参与建设运营,依法依规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图片

(安徽淮北:柳孜运河遗址)

七、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继续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完善省级项目申报管理,同时积极主动融入到江苏、浙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当中去,重点加强与淮河生态经济带运河城市商丘、枣庄、济宁、徐州、淮安、扬州等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区、遗产点联动保护开发,促进运河城市保护联动、传承联手、利用联合。

图片

(安徽非遗精彩亮相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