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奋勇争先的集体,由老中青组成的17人审判团队近三年多次荣获“全省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内设机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15人次,优秀党员 9人次,先进工作者5人次, 办案能手2人次,个人嘉奖1人次。
这是一个奋力拼搏的集体,案件任务重,办案压力大,却始终保持着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近三年审理一、二审涉及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等城建类、社会保障涉及民生类、治安管理处罚类等案件合计4258件,其中办理国家赔偿案件24件,审查司法救助案件129件,救助155人,救助资金560万余元。
这就是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
近年来,该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发挥行政审判职能作用,发扬司法工匠精精神,为法治建设拼搏奉献。
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全覆盖
“现在开庭……请被告进行答辩……”今年年初,行政庭公开开庭审理合肥某生态农业公司起诉庐江县人民政府、庐江县白山镇人民政府行政赔偿一审案件。庐江县副县长孔某作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在法庭上进行答辩与发表质证意见,体现了行政首长“出庭又出声”,整个庭审程序井然有序。
庭后,孔某表示通过亲身参加案件审理,对案情有了更深的了解:“行政首长的出庭应诉可以对很多问题当庭表态,能够及时为当事人解决问题,更好地化解行政争议,促进案结事了。”
近几年,行政庭推动建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机制,打出“组合拳”,推动越来越多的县(区)长、局长等上法庭应诉,发挥“告官能见官、出庭又出彩、出彩能出效”的良好工作效能。在庭前进行培训,对出庭应诉者进行引导,不仅有效地解决“出庭不出声”的问题,也切实提高行政首长出庭应诉能力和主动性,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今年4月份,市中院向市政府发出《关于督促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工作建议》,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批示:各级行政领导要增强法治意识和专业素质,支持配合法院工作,提高出庭应诉率,倒逼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动行政争议更好化解。合肥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随即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应诉工作的通知》,实现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情况信息共享,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率有效提升。截至今年6月份,合肥地区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
实质性解决群众“揪心事”
“没想到法官们能这么耐心详细地给我们解答问题”“感谢你们的协助,我们都同意这个拆迁补偿方案”……几个月前,行政庭张虹庭长和几位法官来到巢湖市凤凰山街道办事处,与群众代表沟通交流巢湖市柴油机厂安置点及周边区域的拆迁的问题,在细致了解群众关于安置补偿标准及个体化的实际需求后,行政庭的法官们结合审判工作经验、地区发展情况及合肥市的安置政策,一一解答了群众在拆迁安置项目中的疑惑,排除了群众心中的顾虑。
“与民事案件相比,行政诉讼案件适用调解的范围有明确规定,但是追求法治、化解纷争的目标是一样的。我们通过类案分析,查找范例、明确依据,多给双方讲解法律规定,多为原告解决实际问题,有事好商量,通常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好方子’!”对于纠纷能够妥善化解,行政庭庭长张虹深有感触。
近几年行政庭协调化解的328件行政案件,多为重大疑难复杂的征迁类案件。行政庭坚持依法裁判和协调化解相结合,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融入日常审判工作活动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街道、社区宣讲法律法规和政策内容,积极参与诉源治理,把问题化解在微末,把服务送到身边,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温暖。
理论联系实际塑造法院品牌庭室
“虽然连续参加了两届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获奖,但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奖项本身,而是创作的过程——办案任务十分繁重,在保质保量完成办案任务的同时,两年来我利用双休搜集了大量的参考材料,过程艰辛却充实!” 在论文、裁判文书、案例分析等评比中,先后8次获得了最高院和省级表彰的潘攀法官在给年轻干警讲授创作经历时不禁感慨。“这些年的磨练让我沉下心来,既提升了法律素养,也增强了人文情怀,让我在办案、庭审和制作法律文书中,多了一份自信和从容。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学习钻研的过程也转化为审判实践的动力和养分。”。
全国法院首届“百篇优秀裁判文书”、全国法院系统2019年度优秀案例分析评选活动三等奖、2020年全国法院第三十二届学术讨论会二等奖……8项国家级表彰、3 项获省级表彰,2项获市级表彰,4项主题征文获优秀奖。近年来,行政庭为青年干警的理论调研工作不断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以潘攀、张俊为代表的青年法官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做到执法办案和理论研究两手抓两促进。
依法行政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坚持支撑和监督,助力法治政府建设,是行政审判人员的重要任务。作为年度结案数达到人均200件以上的合肥中院行政庭,行政案件基数大、涉及面广、类型多样。行政庭的干警们在准确理解和掌握政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不懈探索,一篇篇高质量理论文章的形成,背后是深入的思考和对职业的热爱。(唐瑾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