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苍茫大地主沉浮——读《沁园春·长沙》
来源:许厚今 2021-12-06 15:47:02 责编:毛学农 王悦

编者按:毛泽东同志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也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伟大诗人。毛泽东诗词诗史合璧、情志并重、风骚独领,俨然就是一部诗化的党史。读毛泽东诗词可以帮助大家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百年奋斗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从中领悟党的初心使命和増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毅前行的力量。本报特推出毛泽东诗词鉴赏系列文章,以飧读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在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18年9月至1919年3月,曾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1919年7月在湖南创办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又回到湖南领导革命运动。

1924年1月,由孙中山主持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出席开幕式的有共产党员20多人。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10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国民党一大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会后,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代理部长一职,主编《政治周报》,主办全国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这首词作于1925年深秋。当时,毛泽东为躲避反对国民革命、一心要抓革命党的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的追捕,从韶山再次来到长沙,正将转赴广州。作者1914年至1918年曾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时隔七年,昔日的青年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如今故地重游,漫步湘江,看湘江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联想逐渐高涨的革命形势,不禁睹物怀旧,回忆起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抒写一代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上阕,起首“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三句,既点明人物,又点明季节和地点。这次作者是独自一人来游,正是深秋季节,立足于湘江中的橘子洲头。湘江北上便东流入海,作者的心潮也如湘江一样奔腾不息。“独立苍茫自咏诗”。接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写尽明丽高远的秋天景色。远看,那一重重山峦,一层层树林,让枫叶晕染得一片嫣红;近看,秋江碧波,千帆竞发,百舸争渡;而举首低头间,雄鹰在高空中搏击高飞,鱼群在浅水里自由遨游,物竞天择。这是一幅立体的绚丽多彩的辽阔江天秋景图。

面对这眼前之景,作为青年革命家的毛泽东,在仰观宇宙、俯察品类之后,显然要把思维的触角转向人类社会、当今中国,因而发出惊天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即是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命运究竟由哪个阶级作主?这一问,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道出了作者的雄心壮志。无须回答,这“主沉浮”的“谁”,就是“我”、“我辈”一一革命的“大我”、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的“大我”。

这一问,也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了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二句,“百侣”指作者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革命友好,“峥嵘岁月”指那不平凡的岁月。由此,又引出以下七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形象地概括了青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他们正当青春年少,一个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他们意气风发,激浊扬清,指说江山社稷大事;他们批判旧世界,蔑视权贵,视高官贵爵者如粪土。词的结尾以一组设问句作结:“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采用象征手法,极大地张扬了作者和同伴们要在时代的大潮中,搏击风浪,立誓振兴中华的一腔热血和赤子之心。

总之,在这首词里,毛泽东既有“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中流击水”的浩然壮气,集中说明了他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投身无产阶级革命、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的革命初心和远大志向。

对上面这首词,作者曾自注:“击水:游泳。……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这又有何等坚定的信念!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高天滚滚寒流急”,毛泽东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