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村里设立了‘小派出所’,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办成好多派出所管辖的业务,不但方便了群众,而且还对我们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12月6日上午,亳州市高新区十九里镇十九里村党委书记徐乾坤向来访的记者说道。
徐乾坤口中的“小派出所”是他们村新设立的警务室。这是今年亳州市公安局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讲话精神,把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在2017年底该市在利辛县首创试点“一村一辅警”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以深化农村警务室建设为抓手,全面夯实公安基层工作的具体改革创新体现。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行政区域面积837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68万,其中农村人口523万,占比78%,是全省农业大市。为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有力维护农村社会安全稳定,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亳州市制定了科学周密的农村警务室建设规划。
项目落实伊始,亳州市公安局多次组织对其进行调研,并先后9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3次组织召开党委会议进行部署,成立了由治安牵头,警保、科信、辅警等警种参与的工作专班,还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与此同时,还积极向亳州市委、市政府及县区党委政府、财政、人社等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截至目前,全市1256个行政村警务室全面建成,实现了全市行政村警务室设置全覆盖。
今年3月21日,亳州市政府办公室还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农村警务室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市市县两级公安机关要将农村警务室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自今年3月底以来,各县区依托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积极争取独立办公用房建成农村警务室510个,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农村警务室746个,让驻村辅警真正驻村办公,通过警务前移,将警务室打造成“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
“大爷,这是您儿媳妇的身份证,我送来了,你给她收好。”11月25日上午,亳州高新区十九里镇十九里村的驻村辅警韩振将一张身份证送到村民白经正的家中。
白经正接过身份证连声道谢:“现在真是方便多了,身份证都给送到家,办理户籍有啥不明白的,也不用跑到派出所了,在村里就咨询了。”
十九里行政村警务室于今年3月底投入使用,室内悬挂有制式民警联系牌、警务监督牌、警务公示栏等,配备有信息采集设备、外观标识统一的警用电动车、警务被装和必要的办公用品。
“驻村辅警主要负责安全检查,开展反赌、反电诈宣传,学校护学岗,参与化解纠纷,为群众提供户籍业务咨询、代办服务等。”十九里镇派出所所长闫博说,过去驻村辅警在村里工作结束还回到派出所办公,现在有了固定办公场所,让群众求助可以更加快速地得到响应。
8月23日,十九里村村民陈某和邻居李某因修路产生矛盾,在争执过程中,陈某眼睛受伤。案件发生于夜间,因证据不足,十九里镇派出所按照规定终止了案件调查,该案转为民事纠纷。但辅警韩振的工作没有因此停止,考虑到两家的邻里和谐,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他多次上门调解,成功化解了两家之间的矛盾。
“驻村辅警的职责任务主要有四项,即‘信息采集、矛盾化解、重点防控、服务群众’。在建好警务室的同时,我们还完善了警力配备,在治安复杂、管理任务较重的行政村,我们配备一名派出所民警和一名驻村辅警,其他警务室配备一名驻村辅警,辅警每周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6天。”亳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王晓刚向记者介绍道。
据悉,今年以来,该市驻村民(辅)警共参与救助群众3200余人次,上门服务群众28万余人次,协助处理调解矛盾纠纷4300余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进一步补齐短板弱项,总结经验做法,推深做实驻村警务工作,为有力维护农村社会安全稳定,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亳州’提供坚实保障。”王晓刚说。(曾莹莹 安徽法制报记者 常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