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不到0.4平方公里的和园小区,是合肥市滨湖新区第二个回迁小区,为探索适合回迁小区的治理模式,滨湖世纪社区和园网格党支部创新思维打造“新乡贤”党建品牌,通过精神文明、文化、教育、思想传承等方面服务与活动,引导“新乡贤”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与社区治理中,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回迁小区的治理模式。
立足“引”字花心思,强乡贤队伍。“想要改变小区环境,首先就要改变居民的不文明习惯。”陆银芝说道,和园网格党支部转换思维,从居民中召集一些文化素养较高、又在当地德高望重的人组建志愿服务队,由居民劝导居民,黄业祖就是其中一位。
黄老是退休的原王墩小学教导主任,在居民中声望极高,也愿意配合网格党支部的小区治理工作,他召集了一批退休的教师、职工、村干、老党员等人成立了“老乡长”志愿服务队。
平日里,黄业祖、黄永林、徐吉保等几位“老伙伴”,臂膀上别着红袖章,游走于小区中,看到有人乱丢果皮垃圾,就上前劝一劝;看到乱停放的车辆,就帮着挪一挪;看到乱晾晒,就拉住说一说。“老人家们经常说,进了城、住了楼,就得有城里人的样子,原先农村那一套不行了。”陆银芝回忆道,在“老乡长”们的积极劝说下,小区居民们都注意起自己的行为,社区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
和园网格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利用回迁小区熟人社区的优势,选树“老乡长”,培育“新乡贤”,不断引领回迁居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新乡贤”积极参与到更多的社区服务与社区治理中, 努力打造多支素质优良、 作用突出、 热心家乡事业的“新乡贤”队伍,例如为儿童打造的“读书郎俱乐部”、专攻医疗保健的“邻里医家志愿服务队”、属于文体爱好者的“爱心鼓舞队”、主打志愿维修的“和乐维修志愿服务队”、服务老人的“金色夕阳志愿服务队”等组织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如今,在“新乡贤”品牌旗帜下,各社会组织的相互补充配合下,网格党支部的“和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党建引领、居民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成效明显。
围绕“育”字做文章,扬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别具乡村地域特色的浓重文化缩影,透过乡贤文化不仅可以感知传统道德风采,还可以领略社会文明力量。“和园小区的住户大多为当地回迁居民,为了增强小区居民的情感回归,我们打造了乡风民俗文化馆,保留回迁小区居民的过往生活、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让大家有一个能看能怀念的地方,是一种精神纽带,也是乡贤文化的培育弘扬。”陆银芝带着记者走进乡风民俗文化馆的大门,探寻和园回迁之前的记忆。
突出“议”字下实功,起乡贤作用。面对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和园网格党支部建立乡情、乡恋、乡愁情感纽带,发挥“新乡贤”乡贤社区治理作用,不断探索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社区自治管理机制,动员小区有威望的老支书、老村长成立“新乡贤”益事会,通过每周一次的协商议事会议将居民关注的问题摆出,让居民与网格党支部、小区物业、辖区民警等面对面议事、谋事、定事,明确问题职责归属,商讨确定解决方案,做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同时,建立小区大事、民生事居民代表表决机制,通过居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助推居民事居民议,逐步实现自管、自治。
“在‘新乡贤益事会’这个社会组织里,居民成为议事的主体,居民发现问题,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既减缓了居民与物业、居民与居民之间的矛盾,也促进了居民与社区的有效沟通,让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更有主动性。今后,我们将继续通过协商议事,解决物业、养老、治安、环境等各类问题,形成‘小区的事就是大家的事’的理念,让居民更有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谈到未来,陆银芝信心满满。(倪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