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政法综治江淮行”活动,淮北,是皖北片采访的最后一站。12月3日,淮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钱界殊在向记者介绍淮北时,用这么三句话来概括淮北:建市不长,历史长;城市不大,贡献大;人口不多,好人多。一圈走下来,记者才深悟那句“人口不多,好人多”,正是对淮北多年来积极探索市域治理现代化所做工作的最好注脚。
说事拉理 搭起温暖连心桥
淮北市相山区相南街道中城社区,是典型的“村改居”社区,因“征迁”等原因,遗留问题较多,加之流动人口多,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面对这一现状,2019年9月,中城社区党总支以“为民服务解难题”为抓手,以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为着力点的“雷云说事拉理室”应运而生。
在这里,上至房产证办理、商户卫生整治、噪音污染等群众牵挂的难事,下到邻里纠纷、老人赡养、电动车停放等让人困扰的烦心事,“说事拉理室”有一套专门的工作登记表和工作台账,详细记录居民反映的问题与事件处理结果。记者在“说事拉理室”采访的时候,看见四周的墙面上挂满了居民送来的锦旗,工作室创立人雷云介绍,从工作室成立至今,已经处理的各种事务仅记录在册的事件就达300多件,帮助社区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起。
2019年,中城社区华松时代小区的一套房在办理房产证的时候,存在三角债问题,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办理房产证急需缴纳的25700元由哪一方承担。三方多次见面协商,但每次都以争吵无果收尾,关键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中城社区说事拉理室负责人雷云在了解情况后,将三家人叫到一起,首先从法律角度告诉大家,国家税收政策任何人都得按章办事,不得偷税漏税。随后,她从情理道义上相互劝解,并拿出一份三家均出一部分钱的方案。“你们放心,我一定把这件事跟踪到底,直到税款交齐,房产证产权人姓名更改完毕。”雷云在三家人面前立下“军令状”。“和谐的社会要和谐的人,咱们让一步这个事就解决了。”“雷书记不偏不倚,说得我们心服口服。”……最终涉及房产三角债的居民握手言和,房屋产权问题也圆满解决。
“有事能说,有理能评,有苦能诉”,这是雷云说事拉理室办公室墙上的一句话,也道出了雷云全心为民服务的决心。居民在这里既可以说各自的诉求或家庭邻里之间的矛盾,也可以就社区建设、为民服务、扶贫帮困等工作提建议、说意见。通过法律政策解答、谈心、咨询等形式,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调解纠纷,解困明理,把思想教育化为精神关怀,在群众之间搭起连心桥,形成了家门口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心。“说事拉理室”将情、理、法融于一体,创新了群众路线的方法途径,提供了矛盾调解的新思路。
家人共治 守望相助睦邻里
“车辆出行难,空地乱圈占;门口小菜园,空中乱拉线;基础设施差,小区无物业”,这是相山区惠苑路社区以往的景象。近年来,在相山区委、区政府指导下,惠苑路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行“一家人”工作法,实施家事共商、家风共树、家园共建、家人共治、家福共享行动,居民“当家”共建社区大家庭,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今年68岁的周习武老人,是相山区惠苑路社区一名普通居民。2020年底,小区在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施工时,把下水道给堵住了,一楼住户的马桶,直往外漫水,时值春节将近,大家苦不堪言。周老知道这个情况后,主动召集大家自筹资金疏通下水道。“当时大家都很支持,一户收了50块钱,很快就把下水道疏通了。”周老说。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圆满解决了,不曾想,到了春节后,下水道又堵住了。而且这次还是连续牵连到了好几栋居民,泛涌的泔水味弥漫整个小区。周老把这个事情上报到社区后,社区组织小区的老党员带头,采取社区出一点,居民集资一点的方式,召集了相关单位联合进驻,进行排堵疏通工程。
“因为疏通单位对小区地下管网不熟,而且动土开工,还要牵涉到地面上停放的车辆,小区里的老党员马上进行了分工,有找图纸的,有协调挪走车辆的,有做后勤保障的,还有一些居民,天天给施工队送茶水送口罩的,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在小区大门的一个管网线找到了堵点。”周老说,堵点疏通后,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大家都很高兴,就连工作的施工队都很羡慕小区的这种氛围,说“虽然干活累,但在你们小区干活,就是得劲”。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惠苑路社区在开展社区治理工作中,居民之所以有这么高涨的参与热情,与社区管理者心系群众、服务群众,深入推进“一家人”工作法密不可分。
“菜摊子要有序摆放”“适当为孩子和老人增加娱乐场地”,在惠苑路社区依托党员议事小组、业主委员会为基本载体,社区建立“家人议事厅”。家人代表将群众关注的社区民生、环境、物业、保障及其他关乎切身利益的事项收集上来,摆在“议事厅”公开探讨,经投票、公示后,党员小组及业主委员会成员制定方案进行落实。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让大家积极地参与社区共建共治成为共识,让居民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办好实事 解纷排忧惠人民
在淮北的采访中,我们去了相山区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了解到他们“线上调”“网上办”的快速矛盾纠纷处理机制;去了烈山区的榴园社区,走访了那里的百米法治漫画巷,聆听了四眼井的红色传承故事;还去了朔西湖采煤沉陷区,实地看到了杜集区在采煤塌陷区的治理上,采取的“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六种综治利用模式,开出的绚烂花朵。
尤其是在杜集区人民法院的采访中,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金融案件审判质效,以及在金融审判工作上的积极探索。
“作为全省首家以人民法庭为承载,集中管辖全市金融案件的专业化法庭,金融法庭始终精准定位金融审判工作需求,了解金融机构诉讼需求,金融商事案件呈现‘快立、快送、快调、快审、快结’,创下一天开庭77件、最快庭审10分钟的两项庭审记录。2019年3月,涉某银行的50件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仅用1日集中批量审理,并当日调解结案。”杜集区人民法院金融法庭副庭长安静在介绍法院工作时说。
在金融审判工作的探索上,杜集区人民法院还设立了金融法庭巡回审判点。与消保中心工作人员形成工作合力,提供“投诉+调解+裁决”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推动将金融商事纠纷化解在源头。推出了常态化联动机制。吸纳具有金融工作经验的人担任专家咨询员、专家调解员,为法官办案提供专业性意见、建议。联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广适用送达地址确认书,2019年至2021年,公告率分别为44%、25.1%、14%,呈逐年下降态势。
“下一步,要积极推行‘多网合一’,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切实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用‘小程序’处理‘大事情’。”淮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钱界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以前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下来的特色做法,如“一杯茶”调解、“百姓说事点”“一组一会一协商”等,要持续深化、巩固拓展。综合运用“党群连心站”“党群微家”“党员驿站”“百姓讲习所”等载体平台,推进红色物业建设,解决群众身边难题。在全市开展“最美家庭”“身边好人”“好儿媳”“好婆婆”等系列模范典型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引领身边群众自觉向党组织靠拢。目前,淮北市共有中国好人153人、安徽好人180人。
在保障服务方面,持续推进政法改革,加强“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完善“12309检察服务中心”,推进“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运用,强化“206系统”应用。推进法治淮北建设,落实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立健全企业法治体检、风险预测预警等机制,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安徽法制报记者 陆慧敏 王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