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能为基层治理做什么?——从“五社联动”助力基层治理创新说起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1-12-24 11:37:09 责编:何小龙 刘鹤

编者按

12月1日,由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中国法学会联合举办的2021年度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社区基层代表与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圆桌围坐,共话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那些事儿。

从关注乡村振兴、互联网治理到聚焦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再到此次围绕社区治理和社会适老化改造议题协商议政,成功举办三届的“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协商座谈会”已成为社法委年度协商活动的一个品牌,成为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平台、多层联动与多元参与“合纵连横”的平台、委员智慧与专家学者“强强联合”的平台,越来越好地发挥了“专门协商机构中的专门机构”的重要作用。

会议期间,与会者紧扣社区治理和社会适老化改造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大家期望能够用这场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盛会,用交换社情、交流思想、交汇观点的过程中达成的共识和提出的意见建议,有效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体系。



圆桌对话之一

人民政协能为基层治理做什么?

——从“五社联动”助力基层治理创新说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大国治理,要在中央,事在四方,根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政权的必然选择。如何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人民政协能够为基层治理做什么?与会委员和专家共同寻找着最佳方案。

■ 有一种机制叫“五社联动”

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探索建立“五社联动”新机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什么是“五社联动”?如何推动?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司长贾晓九带来了详尽的解答。

“‘五社联动’是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支撑,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为依托,以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去年以来,民政部协调全国性慈善组织,支持湖北实施‘五社联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210个乡镇街道社区开展专业服务,累计受益人群10多万人,间接受益人群156.8万人,培育了社区社会组织100余个,发展社区志愿者7000余人。”

贾晓九表示,“五社联动”能够通过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服务、治理等功能,显著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和基层治理效能。“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顶层设计,建强人才队伍,推动融合发展,全面建立起运转有效的‘五社联动’机制,激发出其在基层治理中的更大潜能,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加强党的领导这一条我特别同意,‘五社联动’的实现、共识的达成,都需要通过党组织的统筹协调来推进。”在全国政协委员罗宗毅看来,基层协商民主特别需要民众的广泛、热情参与。

“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的方式,帮助民众转变角色,增强主人翁意识,提升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还可以通过制度和流程的优化设计,保障协商的公平性,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基层社会治理还需要在法治的规范下有序进行,坚持依法办事。”罗宗毅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李大进在过去的3年内一直在做北京市基层治理的社会调研和立法调研,对于罗宗毅提出的依法办事问题,他深有感触。

“基层治理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行使权力和让渡权力的碰撞问题。北京去年开始实施的《北京社区治理条例》和今年9月通过的《北京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就是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解决了上述问题。而‘五社联动’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社区将所要实施的治理规则透明、公开、及时地传达给社区居民,让行权不阻滞、让权不质疑。”李大进表示。

■ 抬头看看基层治理的新趋势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非常重要。但要用好法治方法,需要对新发展阶段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遇到的瓶颈有清醒的认识,这是与会者的共识。

“在中国迈入‘后小康’阶段的大节点上,抬头看一看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一部分的基层社会治理面前的路,思考一下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十分必要的。”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赵孟营表示。

在他看来,现阶段,应调整基层社会治理的基调。“富裕是一个经济治理任务,而共同富裕则是社会治理任务。既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要求,那么社会治理创新一定要和这个大方向契合起来,和国家的大趋势同频共振。”他建议将城乡社区治理主战场转移到对老龄人口的服务上,以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乡村的社会治理,特别是乡镇和行政村级的,则应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把促进乡村振兴作为治理目标。

关于“五社联动”如何联起来、动起来,赵孟营认为:“‘五社联动’需要盘活、扎牢基层社区这个‘根’,进行扎根型治理,做好三件事:要有扎根在社区居民中的骨干,要让全体居民参与社区公共财政的决策、分配,社区公共事务要让居民参与处理。”

“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政法委把平安建设作为抓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切入点。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平安的国家之一,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社会的协同、群众的参与,这也是我们今天对话的主题。”作为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牵头单位,中央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局副局长王建勋表示。

■ 发挥制度优势助力基层治理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今年休假期间曾回老家湖北武汉,在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作自主调研,了解“五社联动”开展的状况。此次座谈会,该社区社工全程在线关注,而作为主持人,吕忠梅也给了他们一个连线提问的“宝贵”机会。

“‘五社联动’较好地调动了居民的参与热情,但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接,甚至是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协商解决。比如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的电梯安装管理难、违法违规建筑拆除难等问题。请问在座的政协委员,有关这些问题你们能给我们提供什么帮助吗?”

李大进主动接下了社工向倩抛来的难题,因为在之前北京的调研中,他也遇到过一座六层的居民楼因为居民意见不统一而4年装不上电梯的情况。“以我的经验,这种事需要三方发力,第一是政府的支持,第二是社区志愿者的说服,第三是社区居民的互动。第三点很重要,只有将矛盾在内部化解掉一部分,才能让三方联动产生更好的效果。”

“我觉得基层政协在这方面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针对类似这样老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引入协商平台,让居民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面对面的协商,现场解决老百姓的需求问题。”吕忠梅补充道。

贾晓九


“北京市有个机制是‘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如果基层政协能够协调相关部门到基层社区与群众一起微协商、微治理,就不用街道‘吹哨’了,社区问题就能够早发现、早解决,群众也会增强获得感、幸福感,更加信任基层协商、基层治理。‘五社联动’愿为政协的基层民主协商做好服务、当好助手。”贾晓九表示。

人民政协能够为基层治理做什么,这是十三届政协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沈德咏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积极促进市县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专门协商机构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市县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具有独特优势。专门协商机构的功能优势,能够为基层社会治理搭建协商平台,让政协委员和各界群众一起交流、对话、商议、互动,为扩大公民参与决策过程提供更多机会。界别广泛、人才荟萃的组织优势,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了解群众需求,将国家方针政策及地方党政决策部署及时、准确地向群众传达解释,也能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智力支持。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则有助于为基层社会治理提出监督意见,精准助力党委政府科学施策,成为支持帮助政府部门改进工作的‘助推器’。”沈德咏表示。

沈德咏


针对市县政协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存在的定位不清、职能模糊、工作方式不规范等问题和不足,沈德咏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市县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机衔接的长效机制,立足城乡社区搭建协商平台,充分运用协商民主方式开展基层社会治理,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市县政协建设,适时调整不同利益群体的委员比例,完善委员履职的各项制度,加强市县政协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市县政协委员的履职能力和水平,使委员们能够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沈德咏说道。

(文/ 吕巍 图/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