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里来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正值春耕备耕时节,阜阳市三星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一片繁忙。
2月14日,国网阜阳供电公司驻村工队第一书记宁建武正带着驻村工作队,在三星村东杨庄180亩电气化智慧蔬菜水果大棚项目,检查蔬菜大棚的电源供应和到户电表的安装情况。三星村作为安徽阜阳供电公司的定点帮扶村,2020年提前脱贫后,阜阳公司接续助力乡村振兴,在国网系统首家出台《定点帮扶三星村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稳步推进。这几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三星村实现幸福升级。
电力足,产业发展富。三星智慧蔬菜水果大棚项目建成后,将种植茄子、番茄等经济作物,每年能够为村集体增加收入80余元。宁建武对驻村工作队说,要通过电气化技术、数字化平台,采用照明、温控、湿控、自动卷帘等设备,对大棚农作物实现光、热、水、肥自动精准控制。三合镇副镇长、三星村村委书记杨坤山介绍,过去三星村是基础差、底子薄,为没有致富门路发愁。三星村村两委制定产业规划,通过规模种植订单小麦、有机花生等农产品,打造品牌小麦、肉牛养殖、蚯蚓基地养殖基地,形成以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构成的“三圈”循环经济体,带动全村共同发展。2021年,三星村在全村推广建设6500亩高标准农田。进入10月份,阜阳持续晴天少雨,气温较往年偏高,由于种植的小麦直供茅台酒厂,小麦标准要求高,大部分小麦出现旱情,如果抗旱不利,将影响今年的供应,村民收入会受影响。关键时候,阜阳供电公司实施的高标准农田配套机井通电项目发挥了大作用,高标准农田100%高效节水电灌溉,保证了小麦“喝水不愁”,还能为该村东杨庄电气化智慧蔬菜水果大棚项目提供电力保障。
当天,在三星村肉牛养殖示范基地,负责人段祥云将粉碎好的精饲料混上青贮饲料,用搅拌机搅拌起来。“春节前后,市场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旺盛,养殖的牛陆续出栏,400多头牛一天得吃掉1.6万斤混合饲料,加上牛棚内通风、温控、清粪这些电气设备,电要不给力,还真养不好这些牛,现在村里正在加紧平整土地,扩大养殖规模。”宁建武介绍,为了配合村两委打造“三圈”循环经济,他们以电气化种养殖手段为支撑,先行先试打造‘零碳’乡村,明确到2023年,定点帮扶三星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保持年增速30%以上。
迁新居,群众生活有了新盼头。走进三星村美丽乡村新居项目,干净整洁的2层楼房一栋栋排开,新入住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灿烂的笑容。“你们儿子儿媳刚返回杭州打工,现在还没有出‘九’天,你们老两口自己带着小孩,取暖要注意安全,用电上有啥需要直接给我打电话就行。”2月8日,宁建武对三星村村民陈玉宝叮嘱道。春节前,陈玉宝喜迁新居,听了儿子的话,把自己二层小院装修下大力气装修一番,厨房用上了整套的厨电设施。环顾着家里的新沙发、新电视、新冰箱,陈玉宝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现在村里富裕了,在新房住着,心里敞亮,条件不比城里差。”脱贫攻坚期间,阜阳供电公司把三星村的电网建设作为重点工程实施高标准改造,充分发挥电网建设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累计为三星村投入电网改造资金992.3万元,村户均容量提升至3.5千伏安/户,彻底告别了“刮风下雨就停电,家用电器带不动”的小容量、低电压窘境。杨坤山介绍,这几年随着村民人均收入逐渐提高,群众们对居住环境及居住条件也有了新的要求,他们把村集体经济收入投入到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如今,一期规划建设的54套新居已经全部交付使用。目前,三星村正在筹划二期建设,将解决200户居民住房新需求。阜阳供电公司在新居项目上打造标准化示范台区,开展三星村“近零能耗”住宅试点,推广电厨炊、电采暖等高能效设备应用,引领乡村绿色用能新风尚。
暖心剂,乡风文明焕新颜 。“我上个季度参加村里的公益岗位和技术培训,获得了50积分换了一桶油,虽然东西不多,但我很受感动、鼓舞,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过好日子。”村民王振东说道。王振东曾因病致贫,前两年股骨头坏死,劳动能力低下,背着沉重的负担,他越来越不愿意和人交往。阜阳供电公司驻村工作多次入户走访,帮助他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还鼓励他养殖大白鹅,帮助其在扶贫车间就业,使其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吃、穿不愁了,医疗也得到了保障,顺利实现脱贫。这几年他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自立自强,拿到了爱心积分。开年后,三星村“电力爱心超市”来往的村民络绎不绝,超市里的特色农产品、生活用品、粮油副食品、学习用品等功能区码放得整齐划一供村民选择,村民们用攒下的积分兑换各类所需物品。“孩子正月十六快开学了,我刚好用爱心积分兑换些文具。”2月14日,村民徐敏说道。徐敏的俩孩子正上小学和中学,她还要照顾家中有80多岁的老奶奶。丈夫外出工作,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徐敏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每天干完村里的公益岗位工作,就回到家里洗衣做饭搞卫生,烧一手奶奶喜欢的可口饭菜,奶奶逢人就夸她是个好媳妇,上个季度她获得了“孝老敬亲”类积分,为邻里树起了典范。“我们完善了爱心超市积分制度,将全村群众纳入爱心积分评定范围,鼓励全体村民通过美丽家园建设、儿女孝道、睦邻友好、种养殖收入等行为换取奖励积分。”宁建武说。
2021年,阜阳供电公司投资19.86万元,把安徽省首例专为扶贫开设的“爱心超市”更新升级,从“心”出发,按照国网统一标准,进行规范运营。“爱心超市”将爱心资金和帮扶物品存储在“爱心超市”里,村民可以到“爱心超市”里换取物品。通过积分兑换、以分换物的方式,真正变“等、靠、要”为“我劳动我光荣,我劳动我受益”,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彭诚 安徽法制报记者 聂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