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政协委员,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主任郭左翔反映:近年来,合肥市大力发展特色小镇,打造了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绿色发展特色小镇,如巢湖三瓜公社电商小镇、南艳湖机器人小镇、旗山·中科精密智造小镇等,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特色小镇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生态绿色制度供给不足。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总体上看,我国特色小镇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制度层面尚未系统设计规划;在国土、环保、文化、旅游、金融、卫生、水利、林业等领域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在规划建设标准、土地利用等方面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例如,特色小镇建设涉及到农村土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资产等使用、处分,而这些都没有充足的法律依据。
2.规划建设生态绿色理念不强。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定位与规划设计,应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不能一哄而上成为“政绩小镇”,必须抑制人为造“镇”的冲动;规划和建设应强化生态理念,防止成为大兴土木的“房地产小镇”;产业方向选择应坚持绿色标准,小镇不能变成一个筐,什么项目都往里装。地方政府在发展特色小镇过程中,应该与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等其他政策实现协调发展、协同推进,避免大量“空心村”“空心镇”的出现。
为此建议:
1.树立绿色理念,完善绿色政策顶层设计。发展绿色特色小镇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特色小镇所要求的生态,是红线、底线,也是优势所在。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走出一条绿色、集约、智能、低碳的特色小镇建设之路,为当地经济良性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严格把关,坚持绿色发展。特色小镇实行“一镇一业”,特色小镇的建设期为3年,实行宽进严定、动态淘汰的创建达标制度,对照市级特色小镇年度评估方案,每年进行年度考核评估,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小镇摘牌退出。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坚持绿色发展,努力在“十四五”期间规划和培育建设30个左右特色小镇。
3.坚持市场主导,拓宽发展平台。在绿色发展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以“十四五”总体规划为指引,积极拓宽发展渠道,注重社会资本引进,通过产业融合转型升级,文化资源挖掘,旅游品牌打造等方式,实现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社区功能的叠加,为区域性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后续动力。
4.加大建设资金扶持。整合相关资金,逐年加大对发展绿色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市、县均统筹设立发展绿色特色小镇建设专项扶持资金,专项支持特色小镇发展。同时,鼓励政策性银行制定出台支持发展绿色特色小镇建设专项金融政策,推动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等建设。
5.加大政策支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小城镇总体规划。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文化传承等方面,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开发模式建设特色小镇。政府要重点编制特色小镇规划,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采取整体招商、合作开发等方式,引导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小镇。同时吸引精品农业、休闲养生等重大项目落地,提高产业的知名度,提升产业的附加值。
(合肥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