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场馆“活起来”,让普法“兴起来”。今年,省司法厅、省法宣办会同省直22个重点普法责任单位,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在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组织开展24场系列主题普法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聚合力彰显“虹吸效应”
今年是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的关键一年。国家和省“八五”普法规划中都明确提出:要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提高使用率,准确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方便群众学习理解法律、方便开展法治实践活动。
由省司法厅建设的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已于去年11月底正式建成启用,位于“网红”打卡地——“合柴·1972”文创园对面,是合肥市最为繁华的“三区”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受众群体广泛。
基地合理利用合肥监狱原办公楼旧址进行改建,一楼是序厅和办公区,二楼是我省监狱历史文化展廊,三楼是省法治宣传教育长廊。在功能设计上,统筹考量场馆展示内容的系统性、生动性和参与性,进行有序的功能分割,分为展示区、体验区、活动区三部分,展区处处融入法治元素。
基地试运行以来,已接待全省团队参观40批次,良好的社会效益初步彰显。为进一步发挥基地优势,深入推进“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有效落实,去年12月,省法宣办印发了《关于报送赴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参观布展计划的通知》,要求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申报安排专题布展,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普法宣传。
需求为导向“订单式”供给
据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姜明介绍,在省直有关单位报送的布展计划建议项目基础上,省司法厅、省法宣办与各申报单位反复会商,最终确定了22个单位的24个项目列入年度主题普法活动。布展单位包括党委部门、司法机关、政府行政执法部门等重点普法责任单位。预计全年展出时间达到200多天。其中,3月、12月各1个专题,4月、7月、9月、10月各2个专题,5月、8月、11月各3个专题,6月5个专题,做到了“月月有主题、月月有布展”。
在普法内容方面,涵盖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包括宪法、民法典、法律援助法、反有组织犯罪法、环境保护法、长江保护法、退役军人保障法、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等20余部法律法规。
在时间安排方面,注重与重要节点有效衔接。如:法律援助法自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首场主题宣传由省司法厅法律援助中心组织布展;5月是民法典宣传月,当月安排民法典主题宣传内容;6月,结合“6·5”世界环境日和“6·26”禁毒日,安排了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以及禁毒戒毒成果展等主题普法内容;12月初适逢“宪法宣传周”,安排“现行宪法实施40周年”主题普法内容。
在普法形式方面,体现智慧普法精准普法。省司法厅、省法宣办将加强督促指导,协同布展单位精心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综合运用图片、视频、实物、声光电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体感技术、法治微景观等不同展现形式,为参观者带来体验式、沉浸式普法的全新感受。
示范引领奏响“大合唱”
组织22家省直单位到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开展系列主题布展,是推动落实普法责任制的创新举措,具有示范引领意义,不仅充分调动了省直普法责任单位的积极性,更推进了国家机关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形成“一盘棋”,奏响“大合唱”,构建了大普法工作格局。
据省司法厅副厅长黄冰霓介绍,今年,我省将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推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落实。完善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国家工作人员日常学法、领导干部年度述法等制度,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抓好普法责任“三单一书”(即普法责任清单、重要工作提示单、重点任务督办单、履行普法责任评价书)制度落实,推行普法责任单位年度履职报告评议制度;着力落实以案释法制度、典型案例发布制度,大力推动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运用案例开展以案释法、普及法律知识;健全完善新媒体普法矩阵,积极推动责任主体运用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普法教育,充分利用短视频、动漫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精准化、分众化、交互式普法宣传,不断增强普法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彭继友 光聪 安徽法制报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