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合肥市庐阳区,既有逍遥津、明教寺、李鸿章故居等历史文化古迹,也有传统商业、高端金融机构聚集,是承载省城历史记忆的核心老城区。在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传承的融合中,庐阳区精心守护合肥历史文化底蕴,以文化滋润治理,用治理反哺文化,虽焕新颜,“老合肥味”却不曾渐行渐远。这次,我们换个视角,聚焦庐阳区的老城社区治理、新乡村治理、商业环境治理以及作为教育资源集中区的平安校园治理,解读“老合肥”在新治理中的文化密码。
党建引领让基层“热心肠”闪闪发光
2月28日一早,合肥市三孝口街道西平门社居委办公室内,网格长胡静静急匆匆走进来,准备一天的工作事宜。在此之前,她已经在辖区所负责的网格内巡查了一遍环境秩序,此刻她的微信步数显示接近1万步。按照工作要求,她还将在当日的上午和下午各利用半小时在网格内走访入户,或现场解决网格内的问题,或将无法当即协调的问题带回,形成问题交接单逐级上报,社区、网格上下联动,党委、支部协同发力,确保问题个个有回应。
90后的胡静静是三孝口街道600余名“网格红管家”的一员。
党建力量激活网格治理
三孝口街道是典型的老城区街道,辖区内老龄人口集中、老旧小区集中,“老合肥”的印迹集中。如何用基层治理新思维带动老城更迭新样态,三孝口街道率先探索网格化党建模式,统筹党建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推进精细化社区治理,以“网格红管家”建设为抓手,实行“党建引领+网格支撑”,细化基层管理服务“一张网”。在这张“网”里,依托“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四级管理体系,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遴选的600余名党员分别担任网格党建指导员、协调员、管理员,成为“网格红管家”。
在西平门社区,28名“网格红管家”在2021年累计巡查9137小时,行程15016公里,记录民情日记5053篇,完成巡查任务4181项。
▲儿童节,西平门社区的“网格红管家”给辖区的孩子送去礼物。
▲西平门社区的“网格红管家”入户宣传加装电梯政策。
70多岁的夏义莲,是西平门社区的居民,也是资深的社区志愿者。退休后,身为党员,她响应社区党委的号召,加入社区志愿者,成为“小红帽志愿巡逻队”成员,与更多的热心党员、居民骨干,参与社区的平安治理。
“热心肠的党员群众、居民骨干是基层自治的重要力量。我们社区先后吸纳党小组长、楼栋长、志愿者、居民骨干等人员,组建了3支‘两长六员’队伍,进一步拓宽‘网格红管家’力量,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西平门社区党委副书记李桃州告诉记者,热心党员和居民骨干力量还在社区内搭建邻里互助守望队伍,2021年为社区385名空巢老人解决主要“难题”达507件。
▲西平门社区的小红帽志愿者正在小区巡逻。
▲西平门社区爱心银行志愿者积分兑换。
“热心肠”暖了老城街巷
说起“热心肠”,在庐阳区逍遥津街道,常年活跃着一支红马甲队伍——“庐州街坊”自治员服务队。这支队伍里,有志愿者、社区网格员、退休居民,也有环卫保洁、驻地单位安保人员、个体户,成员已达8000余人,覆盖面之广、活跃度之高再次唤醒了合肥这座城市“古道热肠”的文化记忆。
▲义仓社区的“庐州街坊”向辖区居民宣传政策。
家住义仓社区的储奶奶,这两天刚刚能下床走路,开心地打电话给辖区的“庐州街坊”自治员杨芮,让她有空来家里唠唠嗑。其实,就在她年前因摔伤卧床至今,杨芮几乎每天都上门看望,和左右邻居商议着,给住在三楼的储奶奶解决生活难题。因子女不在身边,80多岁的储奶奶,习惯了“庐州街坊”的陪伴,时常主动电话邀请自治员来家里坐坐。逍遥津街道老年人约占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针对老年人多这一特点,自治员入户探访覆盖到每户高龄特殊家庭。
▲义仓社区的“庐州街坊”参与环境卫生治理。
“2020年底,我们社区开启招募‘庐州街坊’自治员,顾名思义,这支队伍意在通过居民自治,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依据街道的统一要求,这些自治员必须是小区内的原住民,拥有一技之长,同时满足年龄在60岁以内。”义仓社区书记戚海娟介绍,所有自治员通过街道统一面试后,上岗前还要进入社区治理学院接受全面培训,之后还会定期进行专题培训,提高自治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义仓社区依托“庐州街坊”自治员队伍,先后组建起弘义巡逻队,搭建起明义调解室,队伍里有80后的陪读妈妈,有60、70后的热心群众。辖区逍遥津派出所还将90后警员、60后的人民调解员派出加入“庐州街坊”,共同参与辖区治理。
▲“庐州街坊”走街串巷巡逻时帮扶行动不便的居民。
“庐州街坊”自治队伍是社区治理由面到点的再深入探索,充分发掘老城居民的古道热肠,让每一个热心居民成为一个治理点,构建起“社区—片区—网格—楼栋—自治员”的社区治理体系。
▲今年元宵节,义仓社区的“庐州街坊”与志愿者一起做元宵,送给辖区孤寡老人。
情法相融共解基层事
“你们是合肥老居民,三孝口的传说故事也耳熟能详,怎么轮到自己,就不能设身处地为母亲着想,只盘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谈何孝顺?”近日,在亳州路街道“三庭一所”联调中心,调解员王静正在调解一起家庭纠纷。面对巨额拆迁补偿款,三个女儿却无法同心商议独居母亲的养老住房问题,反而各自算计个人利益。争执间发生肢体冲突,纠纷闹到了亳州路派出所。因为涉及家事问题,派出所将纠纷移交驻所的亳州路街道“三所一庭”联调中心。联调中心人民调解员、律师以及邀请的妇联组织共同参与调解。一方面通过家和万事兴的情理劝说,另一方面进行继承、赡养等方面的法律普及,很快,三个女儿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达成共识,保障母亲的晚年生活无忧。
▲“三所一庭” 联调中心调解员正在调解纠纷。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公序良俗、传统道德在基层治理中,更能深入群众的心坎,直插纠纷的核心。在调解基层众多矛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道德教育作为不可省略的一步。很多情况下,明晰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道德教育更容易使当事人心悦诚服,主动履行。”亳州路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王恩冉介绍,庐阳区率先在亳州路街道调解委员会试点“三所一庭”联调基层争端机制,即引入辖区派出所、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以及庐阳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打造“警、员、律、庭”四位一体的调解体系,在警民联调室派驻专职人民调解员、引入律师事务所,对调解成功达成协议的案件,远程申请法院司法确认。2021年4月,庐阳区委政法委出台了《关于建立“三所一庭”联调矛盾纠纷机制的意见》,将亳州路街道成功经验向全区推广。
▲“三所一庭”联调中心召集某小区业主进行加装电梯纠纷调解。
今年,“三所一庭”的联调模式有了更丰富的架构,随着辖区妇联、劳动监察、市场监督、城市管理、工会、住建管理等组织的加入,“3+N联调”模式实现了热心调解、致力和谐的多种力量“大合唱”。
(安徽法制报记者 唐欢 实习生 张天伊 余嘉莉 彭安龙)
注:视频资料部分由合肥市庐阳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