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六安市金寨县斑竹园镇站在乡村振兴发展新高度,围绕乡村振兴20字方针,牢牢抓住党建引领“牛鼻子”,创思路、勇作为、广发力,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红色引擎”,执党建引领之“笔”绘就乡村振兴广阔“蓝图”。
执党建之“笔”,绘就基层堡垒“框架图”。斑竹园镇突出党建引领重心,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主心骨”作用,强组织、壮队伍。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斑竹园镇按照“德才兼备、选贤任能”原则,拓宽选人视野角度,严把品行关、能力关、廉洁关、作风关,统筹年龄、学历、技能、专业等因素,为乡村振兴发展选优“领头雁”配强“排头兵”。并深度挖掘各村出类拔萃的优秀大学生,实现一村一名“特派专员”配备,增强村级基层人才储备“蓄能池”。选优派强驻村力量,精心选派五支驻村工作队下沉至经济薄弱村,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传帮带”作用,不断充实乡村振兴一线力量,壮大基层组织引领力量,建强乡村振兴基层“主战场”。
执党建之“笔”,绘就红色小镇“锦绣图”。斑竹园镇是立夏节起义的重要策源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32师的诞生地,“红色”是斑竹园镇的底色。近年来,斑竹园镇紧扣“红色小镇”发展总定位,深挖红色资源,做活红色品牌,不断加大规划建设力度,走出一条集红色研学、红色文化、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撬动上级资金,斑竹园镇先后建成会师广场、立夏节烈士纪念园、旅游驿站、红军栈道、红军吊桥、红色主题广场等大型红色景观十余处。结合党史学习重走红军路,推出红色精品旅游路线四条,与“草地夜行”雕塑、八月桂花遍地开、草地夜谈等景观小品串联成线。并借助“红色”优势转为发展趋势,依托红色教育基地、“红印·斑竹”展馆、红军博物馆等红色资源文化,接待旅游、红色研学达15万余人。2022年斑竹园镇新增红色景观小品8处,“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址可寻”的红色小镇已是光彩夺目。
执党建之“笔”,绘就绿水青山“宜居图”。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斑竹园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把握发展和生态有效融合。以农村“三大革命”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旱厕一体化整治工程,自厕所革命开展以来,斑竹园镇完成农村户改厕1493户,改厕率达88.5 %。整体推进10个自然村污水管网基站建设,实现集镇污水管网实现区域化连接,全面落实黑臭污水净化处理率达100 %。加强农村垃圾投放点覆盖面,完善垃圾投放硬件设施,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围绕“五清一改”重点区域,建立问题责任清单,全域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攻坚行动,着力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结合“门前三包”建立村民责任制,做到“村有人抓、户有人扫”的良好工作格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周开展“斑斓星期五·垃圾清洁”志愿服务活动,全力补齐农村环境短板问题。
执党建之“笔”,绘就特色产业“致富图”。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斑竹园镇依托地理优势和红色人文底蕴,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开启以“党建统领、全镇统筹、融合发展”的镇域产业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集种植、养殖、田园综合体、民宿等富民特色产业集群之路,呈现出“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抱团发展”的特色产业迸发趋势。通过技术学习培训和产业政策扶持,斑竹园镇先后引进了红心猕猴桃、妙香草莓、羊肚菌新型特色产业,并投资建成漆店草莓采摘园、金山猕猴桃基地、小河村羊肚菌二期加工厂大型产业基地。依托自然地理、气候优势,种植中草药、茶叶等支柱性产业达9000余亩,先后建成长岭关中药材种植带、金山茶叶加工厂、长岭关茶叶加工厂、黄尖茶叶加工厂,集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于一体,不仅拓宽村集体经济,同时,辐射带动村民就业200余人。积极探索“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新模式,形成以黑山羊、生猪、黄牛、蚕桑为主轴的养殖支柱性产业链。借助“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契机,打造了邢湾养生示范区、印象邢湾民宿、金山田园综合体观光旅游产业项目,全面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新格局”,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