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进一步打造本地汽车零部件产业联盟,推动产业稳链、延链、补链、强链,解决企业物流费用高、供需不平衡、信息不对称、招工用工难等问题。近日,六安市高新区组织召开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暨物流、招工需求调研座谈会,问政于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凝智聚力,服务发展。高新区党工委第一书记、管委会主任姜文龙主持会议并讲话,园区22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和部分其他企业参加了座谈。
座谈会上,参会的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介绍了各自企业的目前现状、发展历程、主要产品和未来发展方向,围绕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配套、人才引进、生活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争取多方合作共赢。同时与会企业针对物流痛点、发展难点展开了交流讨论,反映了物流运费高、缺少集散地、货物中转时间长及招工用工难等问题和诉求。姜文龙认真倾听,不时回应并商讨具体解决办法。姜文龙表示,此次座谈会进一步加强了民营企业之间的联系互动,搭建了协同共进的发展平台,实现了企业在发展思路和资源上的互助共享。受疫情影响,经济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高新区将主动出击、靠前服务,为企业解决各类痛点、难点问题。企业要坚定信心,释放产能,扩大投资,提高效益。希望企业与园区管委继续加强互动与合作,转换发展赛道,抢抓行业风口,以企引企、以商招商,携手提高智能电动汽车配套产业链完整度,共同打造智能电动汽配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会议指出,目前园区智能电动汽车配套企业有14家,主要生产“三电”系统及配件、铸造件、电子电器系统,车身结构件、装饰材料等配套项目。扎实推进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是高新区加快新兴产业布局的重要“风口”。下一步将着重从四个方面来推动智能电动汽配产业链补链强链: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理清思路,创新举措,全力打造一个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园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坚持新落户项目集中布局和现有项目分散布局并举。二是着力实施“强链工程”,绘制产业链图谱,深化产业链合作、融合模式,实行建链强链补链的精准招商,补齐延伸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的薄弱、缺失环节;采取合资合作形式,发挥各自优势,引进外部供应商来园区合作投资,提升园区配套能力。三是加大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研发和投资力度,提升研发能力,完善汽车配套产业招才引智扶持政策,加强与知名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做好中高端配套,实现源头创新。紧跟整车企业规划发展节奏,延伸供应链企业产品品类,稳定产品全批次、全生命周期质量要求,提升供应链企业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供应能力、产品竞争力。推进供应链企业之间协同发展,加强配套合作,在同等质量和同等价位基础上,优先就近配套,确保供应链稳定。四是坚持“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精准解决企业发展难点,创新运用产业引导基金等市场化手段,激发产业链发展活力,通过打好降成本“组合拳”、强化企业发展要素保障、持续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等有力措施,提高汽车零部件就近配套率,大力支持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会议要求,要结合为企办实事优环境,落实助企纾困措施,集中力量解决困扰企业物流成本高、招工用工难的痛点和堵点问题。一要规划建设高标准物流园。针对物流难问题,规划建设智慧物流园,搭建智慧园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人力资源和物流服务双向供需区块链,整合数据资源,打通供需通道,并作为重点工作推进,未来将建成线上线下、集合高效的物流运输网络。二要共同研究制定可行解决方案。积极为企业嫁接有效资源,借鉴“运满满”、“货拉拉”平台的好做法,在园区打造“货运滴滴”,着力提升园区企业物流运输效率,切实为企业生产降低物流成本。三要优化用人环境留住人才。深入一线,整合资源,摸清需求,与技术院校合作及早培养,形成常态化机制,鼓励职业院校学生进厂实习;用好疫情时期人员回流的契机和互联网平台,搭建多种形式对接会,在双创中心设置人力资源市场分点,帮助企业解决人才保障和用工难问题;抓好园区人才公寓建设,落实人才分级匹配政策;发挥企业工会主体作用,组织员工活动,打造企业文化,不断提升用工吸引力,建立员工成长体系,建立规范和谐的劳资关系,加强人性化管理,以待遇留人、服务留人、事业留人,形成一系列政府、企业、员工健康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鲍远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