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静山坳,泥墙青砖,屋舍俨然。一条溪流,贯穿着整个村子的脉络。一面花窗,一条青石板路,一处水榭,一座美人靠,一幅石雕,竹林茂密,水声潺潺……一幅和谐美丽的萌坑画卷徐徐展开。
歙县霞坑镇萌坑村有着600多年历史,八卦型的村庄,四周环山,全村青一色徽派民居,因保留了明清以来600余幅徽州墙头壁画,被誉为“徽州墙头壁画博物馆”, 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也是“徽州墙头壁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以花鸟虫鱼、山水风光、典故人物为体裁的墙头壁画为徽州民居增光添彩。主要经济来源茶叶、水稻、玉米,竹木等,外出村民主要是在上海等地从事菜泡饭和汤圆生意。
“以前村口大树周边都是垃圾和臭水,饭后散步从旁边经过,味道都难闻,村中沟渠护岸年久失修。现在多好,美丽乡村建设让这里大变样,把家家户户门口弄得像花园一样。”说起美好乡村建设前后的变化,九十多岁的凌大爷感慨万千。
2020年,歙县霞坑镇积极对上争取,在实施中国传统村落项目的基础上,再将萌坑纳入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项目,投资300余万元。该村充分利用建设资金,按照村庄整体规划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完成村庄入口节点打造,新建了村标、休闲长廊、新砌护岸,并完成美丽乡村污水管网、卫生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河沟渠塘疏浚清淤、部分墙头壁画修复、停车位及绿化、美化建设。如今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走出家门就像是走进公园,环境越来越美,村民幸福感倍增。
县政协委员冯斌说:“村庄干净了、变美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有了新的提升。村两委班子发动村民参与定规矩,把戒烟控烟、不乱扔垃圾、除四害等写进村规民约,使村民们对于村庄管理积极上心,重视教育、崇尚科学成为新时尚。”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介绍,该村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村中有“淩氏宗祠”和“吴氏祠堂”等,在历史上出过不少人才,经商的遍布沪杭,曾有人任过杭州知府。恢复高考后,一个小小的村子,就出了5个博士,传出了“萌坑源萌坑源,代代出状元”的佳话。这里还是新四军的根据地,有8位烈士长眠在这里,“源遠堂”就是当年新四军办公场所。沿着千年徽商古道--萌坑至鸿飞古道段前行,便是歙南首个党支部诞生地--鸿飞村,该条线路保存相当完整的古树、摩崖石壁、古民居、古祠堂,深受江浙沪一带驴友们的喜爱。
下一步,歙县霞坑镇将继续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绿色为底色,红色为特色,用“见山、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资源”“红色记忆”等融入到乡村发展中来,综合发展拓展徒步、观光农业、写生摄影、研学、康养服务等,寻找适应村庄发展演变规律,科学规划布局,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土味道,全面展现新时代乡村振兴霞坑新形象,绘就乡村振兴霞坑新画卷。
(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