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郎溪新闻
党报持续聚焦,“山这边“ 下吴村破茧成蝶
来源:陈福元 2022-06-10 16:40:30 责编:代明俊 喻寒松 夏朝阳

1995年,《人民日报》第二版的一篇《山这边,山那边》的报道,聚焦苏皖边界一山之隔的两个小山村在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引发安徽全省的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热潮,时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作出高屋建瓴的重要批示。一个叫下吴的郎溪县小山村进入人们的视线,该村从此走上一条不断解放思想,破茧成蝶之路。

一次偶然引发一场运动

“思想解放绝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下吴村从改革开放以来,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村民们过上了小富即安的生活,同样的生活环境、同样的地理位置,观念的不同导致苏皖山两边经济发展速度有着较大的差异。如何破围而出,怎样迎头赶上,多长时间能完成,如何观念生金,是解放思想讨论热潮的焦点。

“在解放思想上来一次再发动”下吴村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聚焦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组织进行了“山两边•大家谈”讲坛,从理论宣讲到改变思想,下吴村经过了多少轮的再发动,经历了多少番的大讨论,思想上的破冰带来了经济发展上的突围。从党员发动、干部带动到全员参与,这个小山村喜迎新面貌。

“切中时弊方能引起共鸣,敢于亮丑方能催人‘愤’进,如此大讨论才能解放思想”一个小山村的发展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手把手教方法,政策上的改革开放是思想解放的成果之一,经济上的大步向前是思想解放的最好结果。近30年,下吴村的集体经济由原来不足3000元达到100万元以上,村民个人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000元达到20000元以上,路通畅了,人富裕了,村变美了,一条蝶变之路在这个小山村轰然而起。

三年再访唤出山村新颜

3年后,还是那个记者,再访苏皖山两边,记者用了“出乎预料”描述了这次采访。山这边的下吴村的变化翻天覆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已成了日常,彩色电视搬进了村民家中,美好的生活成就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记者从改变中看到了3年前的那篇报道对这个小山村的促动,志气是求变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保证,这个小山村用实际证明了这个道理。

各级领导、各级部门对这个小山村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关怀,众多的关爱让下吴人信心百倍,他们不负众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奋斗出属于自己的幸福。思想从束缚中破茧而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一个个品牌相继问世,一种种新品走向市场。山这边成了下吴村的别称,下吴成了一个缩影、一个全景,它展示了安徽一个贫困小山村的发展潜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家致富方能安民心、惠民生、解民忧。1996年开始,一群不容易的人逐渐走到一起,拼出了一个不一样,描绘出了一幅不简单的画卷。集体经济不断积累,产业项目资金全面整合,315品牌示范村建设走上舞台,村集体收入连年突破,村整体面貌再上台阶。

连续关注促进长远发展

再隔20年,时间到了2018年,人民日报社《三访苏皖山两边》,记者看到了一副呼之欲出的苏皖合作示范区的新格局。山两边从比学赶帮到携手共进,用实践诠释了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吴头楚尾第一山——伍员山的界限棱角已不再是那么泾渭分明。从教育、医保、就业到生态共治,再到不断探索融合发展新机制,下吴村的不断发展有了再次向前的潜力,苏皖合作发展迎来新契机。

下吴村再次进入发展新机遇,财政资金拨发到位,城乡发展规划落实到位,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各项保障坚强有力。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在省市县各级政府中被提上案头。宝藏民宿落地、新郎溪十景上镜、国际旅游度假区动工、星级宾馆纳入建设规划,下吴村的未来发展引来众多瞩目。

市机关事务局两届派驻工作队队长压茬交接,实现无缝对接,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防返贫动态监测制度全面落实。2014年集体收入不足万元的小山村,通过产业发展, 2017年达到25.35万元, 2019年开始纳入315品牌示范村建设,2021年初全面完成并初具规模。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实际到位突破100万元,2021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141人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16648元。一般户纯收入人均3万元以上。下吴村游客接待中心建成,伍员山登山步道竣工,预计年接待游客量约30万人,旅游产业和茶产业收入1500万元。

将近30年的时光,《人民日报》与这个叫下吴的小山村结下了不了情缘,见证了这个小山村的小康之路,看到了更多的幸福与美好。《人民日报》27年前的一次偶然聚焦到连续27年的关注,让下吴村从思想束缚中破茧而出、一路不断破冰前行。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更得益于下吴人辛勤的双手和不断地奋斗,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生活。

今后的这个小山村,会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创新发展、稳步向前,不畏时艰、勇毅前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奋进之路。(陈福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