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在创新活力涌动、高新企业云集的高新区,新现象、新问题的发生对公正司法提出了新的考验,公正审判知识产权及涉外民商事案件意义重大,合肥市高新区人民法院民二庭李楠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司法智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事知识产权审判12年,李楠说,公正地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是一种司法智慧,更是一种实践积累。她承办的合肥某电子公司、钟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一案入选中国法院知识产权保护五十个典型案例,徐某、李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一案入选全国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安徽“DY161”电影网侵犯著作权一案入选国家版权局当年度打击侵权盗版十大案件,多次入选安徽法院典型案例、合肥法院十大案例,裁判文书屡获嘉奖。李楠被中国庭审公开网评为2018年度“优秀直播法官”,荣获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个人三等功、办案标兵等多项荣誉。
刚柔并济 要断案更要定分止争
知识产权案件不同于传统的民商事案件,老百姓通常的感受是:不接地气、难以理解。在基层法院工作,除了裁判准确之外,还要考虑到老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习惯以及民风民俗等因素。
在李楠承办的“傅雷家书”不正当竞争案件以及上海永和豆浆诉合肥市多家“永和豆浆”商标权类案件中,是否属于法律规定的“知名商品”,是否带来误解和混淆,社会给予了广泛关注。综合考虑侵权行为的性质、后果、商标知名度等情节后,李楠给予了公正的裁判,成为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在处理合肥市民宋某诉供水集团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时,李楠进行了多次谈话及调解工作,最终避免供水集团更换全市所有印有涉案作品的水表箱、水费单及营业厅的展台等,方便百姓生活。
在承办的一起涉阿联酋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纠纷案件中,李楠顶住压力对其中一名被告采取限制离境措施。被告在办理出境手续时,发现被限制出境,情绪非常激动。在之后的4个多小时里,李楠充分解释被限制出境的前因后果和法律依据,最终被告情绪稳定下来并表示理解。之后李楠趁热打铁,组织双方到法院进行调解,促成双方握手言和,当事人的权益得到保护。当事人给李楠送来锦旗,感谢她的耐心释法和调解,该案的顺利解决得到安徽省高院的关注,并作为审执结合的典型案例予以推报。
李楠坚信,办案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断案辨是非,更要注重办案效果,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审慎处理、定分止争。
智勇双全 创新办案方式审跨国纠纷
作为一名80后的年轻女法官,李楠还不断尝试将新思维新方法运用到实践中,积极创新庭审方式,不断提高审判质量。
2018年,她承办的一起涉外侵害翻译作品著作权纠纷案件,两名当事人为了一本译书著作权之争,前后历经十余年,李楠尝试利用远程开庭系统审理实现在中国和瑞士两地远程视频庭审,通过信息化手段切实减少当事人诉累,不仅大大提高了审判效率,节约了司法资源,更将智慧法院建设向实体化深入推进,这项创新审判方式在中央媒体的采访中得到好评。
“本次开庭运用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记录庭审活动,不再另行制作纸质笔录”,一场庭审开始后,李楠口头告知当事人。这场“无书记员庭审”由李楠独任审理,她用录音录像代替书记员记录的方式,开庭审理了8起特许经营合同纠纷系列案件。为了确保庭审效果不受影响,李楠更加关注当事人的陈述意见,着重审理案件的争议焦点,庭审过程简洁流畅。联审的8个案件从开庭到结束,全程用时不到15分钟,录音录像、文本音频数据叠加同步录制的方式保障了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有效节约审判资源,提升审判质效。
内外兼修 深入学习钻研特色审判
作为一名党员法官,李楠始终以专家型、复合型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强学习,攻读了法学硕士,同时还结合审判实际钻研特色审判,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和案例。她在审判工作中总结撰写的关于知识产权审判的多篇报告被最高人民法院、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等采用,参与制定的《关于侵害商标权犯罪的量刑参考意见》受到全国同行的高度关注,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商标诉讼中的司法鉴定若干问题研究》一文被权威刊物《中国知识产权审判研究》收录。2021年,李楠入选首批合肥市知识产权领域专家库,成为著作权、商标权、特许经营以及不正当竞争细分领域的专家。
“我非常热爱和尊崇自己的工作,对我来说,我的工作给我带来的受益之处在于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更新了我原本的知识结构。”李楠说,“高新区的企业有外贸、计算机软件、生物、电子科技等等,那我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精通法律,在此基础上,我还要熟悉技术,对于一些上市企业、互联网新兴产业,更要有国际视野。”
作为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李楠以女法官特有的韧性,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发挥优势,以温柔的正义和司法的智慧化解矛盾、定分止争。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工作目标,立志努力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以过硬的业务素质、踏实的工作作风,展现着一名新时代女法官的巾帼风采。(合肥高新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