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郎溪县飞鲤镇塘埂村老党员徐德华,正是这样一位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和守护者。
“幸福人灯”是飞鲤镇当地百姓为纪念大禹治水成功组织的民俗展演,它起源于唐宋,兴旺于明清。但从1987年开始,“幸福人灯”的表演逐渐消失,传承成了很大问题。为重新发掘此项民俗活动,徐德华请师聘教,找来老艺人一遍遍唱给自己听,再将唱词一篇篇记录下来,最后一笔一笔抄在黑板上,让村民们跟着学唱。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徐德华带大家学会了“幸福人灯”的30多首歌曲。2013年春节,消失20多年的“幸福人灯”终于再次出现在村民们眼前,“幸福人灯”也在当年5月成功入选宣城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复苏了“幸福人灯”,村民们又迫切地希望徐德华恢复当地的“小马灯”。距今300多年历史的北埂头“小马灯”在1985年后因种种原因没有继续公开演出,但儿时记忆中的热闹,深深的印刻在当地村民的脑海中。为了让“小马灯”重新活跃在文化舞台,徐德华和村里的退休教师、村民组长成立了“小马灯”协会,自掏腰包筹措经费,甚至直接从县城搬回到了阔别17年的农村老家,全身心投入到“小马灯”的恢复中。从寻找教练到选拔演员,从绘制阵势图到定制道具服,徐德华不遗余力地扑在了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弘扬振兴中。2018年11月,飞鲤“小马灯”被列入郎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3月,徐德华被授予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的称号。
近些年,飞鲤镇在振兴乡村文化方面注重挖掘和传扬、融合和创新。在充分发掘乡村文化能人的基础上,该镇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将乡村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旅游发展、文明乡风培育相结合,让乡村文化“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下一步,飞鲤镇将持续发力文化振兴,进一步推进乡镇文艺工作发展,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凝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让本地乡村文化呈现活态传承,绽放流光溢彩,用艺术唤醒乡情,文化振兴乡村。(吴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