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大娘,一定要小心骗子的花招,冒充亲人、朋友、公检法部门让你们转钱汇款,骗术五花八门,可千万别上当!”连日来,高温炙烤着大地,却没有阻挡普法人的脚步,安庆的普法志愿者们“进村、入户、见人、走心”,以唠家常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
乡村治,百姓安。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法治乡村建设新路径,找准法治赋能乡村振兴的切入点、着力点,以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厚植乡村振兴法治底色。
普法宣传“沾泥土带露珠”
“父老乡亲们,法治大喇叭开始广播啦!伏天天气闷又热,游泳消暑图清凉。麻痹大意出事故,防溺知识常多讲……”每周三10时、16点,阜阳市各村(区)的大喇叭都会准时响起来,普法顺口溜传遍了农家院落、田间地头。
提高村民法治意识,是法治乡村建设的基础。2022年4月28日,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法宣办联合印发通知,在全省开展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以“民法典进农村”为重点的第二个“民法典宣传月”活动。各地针对农村干部群众法治需求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高质量普法推动乡村振兴,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
5月起,阜阳市文旅体局、市法宣办联合启动“法治大喇叭村村通”工程,依托全市19998个市县乡村四级贯通的应急广播终端,每周三定期开展普法公益宣传两次,最大限度发挥“法治大喇叭”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接地气的宣传优势。自开播以来,共播放有关民法典、《信访工作条例》等普法顺口溜65.52万条次。
在合肥,法治文化阵地扮靓乡村“颜值”。肥东县和睦湖法治文化公园内有法治箴言廊、法治典故廊、法治常识宣传栏等景点,是周边居民学法休闲的好去处;肥西县张祠村法治文化阵地采用“一石、一廊、一窗、一栏、一亭、一牌”格局,以身边的典型案例释法;长丰县法治文化公园围绕依法治国、法伴成长、崇德尚法、法德共举等4个主题展开设计,将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元素融为一体。
马鞍山市含山县司法局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普法文艺作品,小品《一个都不能少》、相声《小心有诈》、快板舞表演《法润吴楚惠泽民生》等法治文艺节目,有效提高了法治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结合的深度与广度。其中,相声《小心有诈》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奋进新征程”2022含山县“红色小板凳(理论+文艺)”乡村振兴看太平活动上演出,收获广泛好评。
法律服务“一站式一条龙”
“余所长,汪主任,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要不然,这个烦心事还不知道啥时候能解决。”话音刚落,宿松县高岭乡村民周某将一面印着“一心为公 乐于助人”的锦旗,送到了辖区司法所所长余府成和乡贤调解员汪火友的手中。
近日,周某与邻居汪某因宅基地问题产生纠纷,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不相让。余府成获悉此事后,和汪火友介入调解。一番摆事实、讲道理、析法律,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号得准“脉”、开得对“方”,像这样的乡贤调解室、乡贤调解员,宿松县共有241个512人,他们地熟、人熟、事熟,德高望重、公道正派,切实推动了农村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关口前移。为进一步探索人民调解新思路,宿松县司法局推进“合事点”党建工程建设。目前,该县已建设“合事点”6个,解决问题几十起。
人民调解为人民,筑牢乡村和谐防线。今年2月起,省司法厅在全省开展人民调解化解矛盾专项活动。各地充分发挥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遍布城乡、分布广泛的网络优势,针对矛盾纠纷多发领域,村(社区)调委会每周一次、乡镇(街道)司法所每月一次、县(市、区)司法局每季度一次,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普遍排查。截至2022年6月底,全省各级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17678件,调解成功214788件。其中,涉邻里、土地、山林等易发多发的“乡村振兴类”矛盾纠纷27658件。
近年来,为有效提升基层法律服务的供给能力,我省建成市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3个、乡镇工作站1527个、村(居)工作室1.7万个。省级“12348”热线与“12345”热线双号并行,提供“7×24”小时服务。推动全省17628 个村(居)全部聘请法律顾问,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
此外,部分基层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了涉农“绿色通道”,对涉农法律服务事项“随到随办、优先办理、特事特办”,切实满足农民群众的法治需求。
依法治村让村民成为“主角”
2022年6月,省司法厅、省民政厅公布了拟推荐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名单,30多个村(社区)榜上有名。
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截至2022年4月,我省已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71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104个。
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在维护基层和谐稳定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教育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为全面依法治省奠定坚实基础。
“做村子的当家人,感觉就是好。” 芜湖市湾沚镇桃园村村民感受颇深,该村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群众称道,究其原因在于村民可以全程参与村规民约制定,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角”。
作为乡风文明治理的重点,移风易俗占据重要方面。婚事、丧事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在村里一度存在,村民也深受其害。为此,村委会召集村里的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等制定了倡导新风尚的村规民约。“村规随礼定民约,严控一百不许超……”村民对此津津乐道。
一条条村规民约看似简单,实则体现着全村村民的集体智慧。村规民约是依法治村的有效载体,我省各地结合村规民约,高标准打造“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的农村治理新模式。
2021年,滁州市来安县三城镇河口村村民李某和杨某因建房发生纠纷。两人是邻居,李某居前,杨某居后。李某的房子原来是一层起脊,在翻旧建新时,准备建成两层。李某在和杨某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强行动工引发纠纷。村委会知道后,组织了多轮调解,向李某和杨某阐明了本村的村规民约,“邻里矛盾是常事,你谦我让好合心”,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光聪 徐永杰 安徽法制报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