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食堂开建,老年群体有啥需求?有无优惠政策支持?运营企业是不是也有“苦水”?小食堂关乎大民生,所有利益相关体都来唠一唠。
老年助餐服务是“十项暖民心行动”之一。8月10日下午,蚌埠市蚌山区政协在龙湖新村街道金滨社区召开“共商烦心事”基层协商会,区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社区老年食堂负责人、区政协各乡街学联委负责人、联络员以及部分政协委员和社区老年人围坐一圈,围绕“社区老年食堂建设”这一主题集思广益、热烈讨论。“我觉得老年食堂的菜品要针对老年人的需求,符合咱们的口味才行,口感要软糯,不能太辣。”刚一开始,社区一位八旬老人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腿脚不方便,要是能打个电话有人送餐上门就好了。”“每一餐的菜品和价格要公开,让我们吃得心知肚明才行。”社区老年人纷纷打开了话匣子,就关心的问题畅所欲言。
当前,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老年人的健康保障、日常生活照料、安全保障等问题日益增多,吃饭问题成为诸多老人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让他们不再为“吃”而烦恼,是一项重要课题。蚌山区现有户籍人口28.98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6.28万人,占总人口的21.67%;80岁以上老年人0.95万人,占总人口的3.28%。自2018年以来,该区先后建成并由社会组织运营的社区老年食堂5个,目前日均就餐老年人约300人。“在运营中,我们发现由于用餐人数不确定,就餐定价标准偏低,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利润低使企业发展遇到瓶颈,不少老年食堂的运营公司都遇到类似问题。”金色晚年养老公寓负责人表示,针对卧床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机构可以提供送餐上门服务,但另一方面由于就餐人数每日变化,堂食供餐压力大。对于老年群体来说,社区老年食堂为其就餐提供了便利,但仍有许多改进的空间。对于经营机构来说,价格偏低、成本高、无利润、甚至靠其他项目补贴才能勉强维持,给经营带来了不小压力。如何平衡这其中的矛盾,建一家让大家都“满意”的社区老年食堂呢?
对此,蚌山区政协委员通过认真调研,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建议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或者由社区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通过志愿者的服务来协助老年食堂解决送餐的问题。”蚌山区政协委员张飞说。吴学红委员则建议,建立养老助餐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大国家和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对养老助餐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倾斜。同时鼓励和支持养老助餐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拓展业务范围,以此来“反哺”养老助餐服务。按照“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老人支付一点”的助餐理念,一系列“金点子”碰撞产生:“养老服务中心(站)+助餐”、“餐饮企业+助餐”、“物业服务+助餐”、“机关(事业)单位食堂+助餐”、“敬老院食堂+助餐”、“中央厨房+助餐”模式、“公益慈善+助餐”等模式,或许能为社区老年食堂运营提供有益思路,实现企业盈利、老人满意的目标。
蚌山区民政局局长钱玉介绍,老年助餐服务是增强老年群体获得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蚌山区将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思路,2022年底,将建成老年食堂9个、社区助餐点62个,农村助餐点4个。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助餐服务的积极性,逐步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均衡、方便可及、多元主体参与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通过搭平台、提问题、共协商、出建议、聚共识,为社区老年食堂建设提供有益参考。”蚌山区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落实省市区“暖民心行动”工作部署,近期区政协出台“暖民心行动”民主监督方案,委员积极响应,围绕“老年助餐、就业促进、‘新徽菜 名徽厨’、健康口腔”等十大暖民心行动开展民主监督,切实做到党委政府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文:李景 刘清鸿 图:邵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