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厅暗藏“内鬼” 手机验证码竟成敛财工具
来源:康声焱 2022-08-16 16:21:15 责编:齐晓迪

在利益的诱惑下,某营业厅工作人员汪某某等多次趁顾客办理业务之时,未经机主同意,私自用他人的手机号码注册京东、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及网络平台账号,并将激活码发送至相关微信群里获利。2021年12月,汪某某等人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桐城市公安局移送桐城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汪某某等人是桐城市某通讯公司营业点员工,负责前台办理新卡入网和手机套餐升级等业务。据汪某某等人交代,他们会将客户的手机号码发到微信群里获取注册账号的验证码,一条验证码就能获利三到十元不等。数量巨大的个人信息数据在微信群中交易的“生财之道”早已流行,像汪某某等人这样的营业厅“内鬼”也不是少数。

桐城市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该系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在办案过程中了解到像汪某某等人大多是20至40岁的女职工,月薪普遍不高,她们在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之后,通过出售客户手机验证码获得的非法利益集中在2500元左右。由于涉案金额较小,且汪某某等人是初犯,考虑到案情牵涉面广,桐城市人民检察院多次邀请人民监督员和公安、市场监督管理局、人大政协等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公开听证。在公开听证会上,听取各方意见后形成共识,对情节相对较轻、涉案金额较小、积极退赃且自愿认罪认罚的犯罪嫌疑人作相对不起诉处理。

“我真的很后悔,不知道这个行为居然触犯了刑法,感谢检察机关给我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我以后一定遵纪守法,好好做人!”检察官在一家营业厅做公开宣布时,一名犯罪嫌疑人满怀忏悔地说。此外,桐城市人民检察院还及时将涉案线索移交给市场监督管理局(消保委),对违法犯罪行为作出行政处罚,有力彰显法律权威。

为助推桐城市通讯行业健康发展,桐城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前往该通讯运营商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座谈会,送达诉前检察建议,紧盯行业内鬼“清理”整改,深入推进个人信息保护,全方位构筑个人信息保护法治盾牌。(康声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