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实践团深入宿州市埇桥区大营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大营镇地处埇桥区西南端,西接濉溪,南临怀远,合徐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是宿州市的南大门,近年来,大营镇奋力打造“果蔬小镇”,农业产业化效益倍增。学子们,访民情,察民意,深入基层调研“果蔬小镇”乡村振兴现状,利用自身所长助力乡村振兴。
新农村新景象促振兴
第一站,实践团来到了大营新村,大营新村是大营镇新农村的典范,刚走进新村,实践团就被鳞次栉比的房屋吸引住了,据大营村党总支书记王红同志介绍,大营新村建成仅用时两年,村内基础设施完备,幼儿园、卫生室、图书馆、健身器材等应有尽有,村民们从老房子搬进新房子,生活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在询问大营新村的王红书记建村以来印象最深刻的事时,王红提到在2021年12月15日这一天凌晨,大营新村出现一例阳性,整个大营新村接近1万人,防控难度极高,更糟糕的是,天气愈加寒冷,让疫情防控雪上加霜。因而书记连续2个星期奋斗在一线,为人民服务。谈到这一段的时候王红眼眶湿润,但也无比的自豪。实践团也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疫情防控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有这样的村干部,村民幸福指数有不小的提升。
小小丝瓜撬动乡村振兴大能量
第二站,实践团来到了大营镇工业丝瓜种植基地。只见一棵棵丝瓜秧爬满棚架,生长旺盛,据小康工业丝瓜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康峰介绍,他在南方打工期间,康峰结识了从事“特种丝瓜”种植产业的朋友,了解到工业丝瓜与传统丝瓜不同,种植要求低、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于是,他便决定返乡创业,流转土地种植工业丝瓜。公司采用订单销售,产品远销浙江、河北等地,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致富不忘乡邻,公司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运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近万元。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康峰大胆探索,延长产业链,对丝瓜络进行深加工,极大地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建厂后他设身处地为工人们着想,想方设法利用公司的平台增加就业岗位,帮助村里20余个困难户就业,50余人就近就业。
千亩葡萄喜丰收串起乡村振兴
第三站,实践团来到大营镇葡萄园,一路上都能看见大大小小的货车拉着一箱箱葡萄满载行驶。走进该村葡萄种植基地,五彩缤纷的葡萄挂满了藤蔓,片片绿叶间,一串串葡萄颗粒饱满,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玛瑙般晶莹剔透,令人垂涎欲滴。镇东村有农户1530多户,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将葡萄产业壮大至如今的4000多亩,品种多达40余个,产品畅销北京、上海、杭州等全国一二线城市,全村年产葡萄7000多吨,年销售额达9800多万元,种植农户亩收益达1.5万元以上。葡萄种植已成眼下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专业村。
如今,镇东村的葡萄品种已发展至早、中、晚熟三大品系,并在韩圩村、大营村进行产业复制,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500人,带动农户300多户,并依托葡萄产业建立了韩老家田园综合体,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发展,闯出了大营镇“果蔬小镇”发展新路径,拓宽了群众乡村振兴新渠道。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学子们了解到当今的乡村,充满活力,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引导下,村民勇于探索发展的道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乡村的有识之士更有胆量去闯荡新的天地,走出自己的致富之路,为乡村发展添一份力,让乡村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迈向振兴。(滕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