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苗2021年6月10日被选派至砀山县曹庄镇科技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认真履职、作风扎实,紧抓村内主要矛盾,主动谋划,以点带面,村级整体工作稳步向前,村集体经济发生“蝶变”,村庄面貌得到大幅改善,成绩突出、成效明显。
提起第一书记马友苗,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科技新村村书记李战强说:“马友苗刚到村召开见面会时,就表示希望通过3年的努力,把我们村从集体经济落后村变成集体经济强村,从多种途径促进乡村振兴,在他的讲话中我能深切感受到他干工作确实有思路,也抓住我村集体经济薄弱的主要矛盾,能看出他是一位想干事、干实事的干部。”
“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到村后,马友苗立即组织召开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座谈会并走访周边群众,了解村级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村级集体资源少、村基础设施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低、结构单一。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仅7.35万元,并且全部为收取租金。该村也被县委组织部评定为集体经济“后进村”。以上种种问题,使得村级各项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俗话说“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只有村集体有钱了、群众收入提高了,村级的各种困难才能迎刃而解。如何破解以上的难题,必须依靠产业支撑。说干就干,他经常和镇党委负责同志、工作队及村“两委”在一起学习相关政策,探讨和交流,最后决定以“产业振兴为切入口,撬动乡村全面振兴”。
思路明晰了,发展怎样的产业、哪些产业能符合该村的实际。他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想了解大家的想法。有些群众说:“马书记,我们都种了大半辈子地了,能大面积推广的产业我们早就干了。”
“对,还是种小麦、玉米牢靠。”部分群众说。有时候连村干部心里都犯嘀咕,“发展产业能好吗,万一不成功怎么办?”甚至有村干部“好心”说:“马书记,别折腾了,安安稳稳干3年回省城不好吗?我们不干事、但最起码不会出事。”面对种种质疑,他没有退缩,他带领工作队、村主要负责人多次南下北上调研。在调研基础上,最后决定不盲从不跟风,切实结合该村实际,结合寿光高科技农业公司先进的技术,打造一个该村自己的高科技特色种植产业:数字化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仅谋划阶段,他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讨论会有15次,外出学习、调研及汇报、探讨(含后期另两个产业调研学习)等累计天数43天。
切合本村的产业项目确定了,但数字化蔬菜大棚需占地96亩,项目用地又成了难题,为此他也是彻夜难眠。他认真调阅各类相关文件,回厅里请教相关部门专家,邀请厅相关专家来砀就项目作政策解答。功夫不负有心人,土地问题终于解决了。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他筹措资金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拿着翔实的项目可行性报告等资料,开启了最困难的“跑资金”之路。经过半年多来不懈而艰辛的努力,最终,为该村争取市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720万元,协调合营公司投资金326万元,申请意向资金300万元(含蔬菜项目缺口资金104万元,羊肚菌基地、辣椒制种基地项目资金196万元)。该村一个占地90余亩、总投资1150万元的特色种植产业“数字化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项目终于落地。目前,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
该项目建好好后,又该怎样运营,他深知运营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产业成功与否,是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他带领该村在EPC+O(即设计、建设、运营销售一体化)模式基础上,以壮大该村集体经济为出发点,制定相应的运营管理细则。
他组织村“两委”干部,确定无公害蔬菜大棚运营模式为中标公司和该村党总支领办合作社2家合营的方式,暂定合作运营3年。运营期间,中标公司负责生产技术及生产人员的培训,该村党总支选派该村5名有一定学历的人员,以公司员工的形式,学习生产和管理技术。基地的用工均为合作社里注册的该村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脱贫户、家庭困难户、本项目土地流转户及其他群众。运营3年期满后,产业完全移交该村合作社独立经营,确保了经营方和村集体与群众的共赢。
产品销售出去才是关键。他在产业调研之初,便为此深深思考过,这也就是该村采用EPC+O模式的原因。3年运营期间,销售以乙方为主。乙方目前主要是做订单农业,产品全部外销。同时,该村也积极拓展和打造自己的销售渠道。据了解,该村利用该县和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结对帮扶的便利,已和西湖区政府达成协议,授权蔬菜基地挂“杭州市西湖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品牌,基地包括筹划中另外2个产业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可以直接销往西湖区,这将完全解决该村产业后顾之忧,为该村产业持续性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通过多次实地调研,估算出无公害蔬菜大棚实际产出的纯利润约在5万多元/建筑亩/年(土质原因需考虑)。该项目的实际建筑面积亩约为60亩,预计一年总利润约在300万元。按照甲乙利润7:3分成的合同规定,该村预计集体经济年收入将在210万元左右。为了规避风险,合同中约定,乙方在运营期间要每年要缴纳100万元风险保证金,以预防因各种原因而达不到预期收益时,将按甲方总投资10%的比例(即82.4万)从100万风险金中划拨给甲方作为补偿。这一约定将从根本上化解该村产业风险。通过该项目可以有效带动周边60多户流转土地的群众就业,同时也能吸纳80多户群众就业,预计能增加群众务工收入10万多元。
在他的积极谋划和带动下,该村谋划的另2个特色种植产业项目“羊肚菌种植基地”和“优质辣椒制种基地”,投入196万元。已和合作公司达成合作意向,项目资金已基本落实,目前正在申报过程中。结合全县对接杭州市西湖区,产品可以销售至该地区,预计为本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
该村的三个重要产业项目,一个已开始动工,另两个项目资金已经落实,产业项目支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龙骨架”已初步构建,当时他期盼的“村集体强、农民富”的愿景也日渐展现。
在他和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通过产业“龙头”带动,该村在产业实施过程中,花重金培养人才。计划近期安排合适的人员走出去学习,带回来先进技术。这些人才将在未来作为村里的领头雁,带动该村全面发展。(蒋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