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在黄山市徽州区几位政协委员的陪同下,方与严的孙子方新中向徽州老家的徽州区档案馆捐赠了一套《方与严教育文集》。徽州区档案馆向方新中老人颁发了《收藏证书》。
方新中是国家级非文化物质遗产徽州砖雕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工作室,原本木讷的大师,见到家乡来人,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深情地回忆了爷爷关心他的点点滴滴,并拿出了他精心保管了几十年的爷爷写给他的十七封书信让大家拍照。他儿子方萌乐说:“这些书信老人家精心保管,几十年来,我都没有看到这些书信。”
捧读书信,舔犊之情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更彰显了一位教育前辈教育后人做人做事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方与严(1889~1968)原名方昌,字禹言,又字竹因,歙县王充人,其祖籍为徽州区潜口镇灵坑村。民国元年(191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16年8月考入南京晓庄师范,学习一年毕业,被陶行知派往湘湖师范,以晓庄为榜样办湘湖,使湘湖以“浙江的晓庄”而闻名全国。方与严是陶行知的得力助手,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和最早宣传者之一,发表有《教人民起来做主人》、《陶行知的道路》、《陶行知的教育事业和教育思想》等文章。民国18年秋,被陶行知召回晓庄,担任校务主任。在陶行知支持下,组织晓庄师生参加鲁迅领导的自由大同盟活动,参加南京各界驱逐日本军舰活动和声援和记工厂工人运动,因此被开除国民党党籍。晓庄师范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后,随陶行知去上海,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民国21年10月,陶行知创办山海工学团,方与严担任主任。民国24年到广西工作,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南宁市委委员、宣传部长,因负责出版《国民基础教育》、《新动向》、《新大众》等进步刊物,并组织成立南宁市文化协会,开展革命活动,被广西国民党当局驱逐出境,再次到山海工学团教书。“一二·九”运动爆发,参与全国各界救国会工作,要求国民党当局停止内战,实现抗日。“八·一三”事变后,在中共组织安排下转入战时教育工作,曾两次遭上海国民党当局拘捕。“皖南事变”前夕,由党组织安排到重庆育才学校任教务主任,协助陶行知工作。民国36年11月,被派往解放区工作,转道香港停留期间,又参与胡愈之发起的为南洋华侨小学编写新教科书工作。次年10月到达河北,在中宣部教育组工作。北京和平解放以后,随中宣部进京,以救国会代表的身份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全体会议,并参加开国大典,登上天安门检阅台。建国后,任初等教育司副司长和民族司副司长等职。多次深入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参与制定12年民族教育事业远景规划。当选为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方新中还收藏着方与严老先生逝世时教育部的悼词原件。悼词中说:“方与严同志是我党的一位好同志,是教育战线的一位老同志。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几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方与严本着人生“为做一件大事而来,做了一件大事而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伟大精神,认真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留下了丰富的著作。在他逝世后,后人将他有关教育的文章编辑整理出版了《方与严教育文集》上下册。该文集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劲夫作序,中国陶行知基金会名誉会长孙起孟题写书名。
(叶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