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芬:走在传承路上,让人人都能当主角
来源:安徽法制报记者 王原 2022-10-12 16:56:47 责编:齐晓迪

6月1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社主办,光明网、“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承办的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推选结果正式公布,经过严格评议,产生十位能代表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发展成绩的标志性人物。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黄梅戏)、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榜上有名,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的艺术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近十年来,韩再芬主动担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黄梅戏)的使命,依托国家和省市党委政府的政策指导和扶持,潜心践行,将培养黄梅戏接班人作为重中之重。2010年,成立再芬黄梅青年团。她坚持“让人人都能当主角”的培养理念和目标,十年如一日,为年轻人铺设实现艺术理想的桥梁,建设人才梯队,开创校企合作……韩再芬带领剧院,完成了从个体自觉传承向团队人人自觉传承的迈进。

初出茅庐 披荆斩棘

2010年7月9日,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校和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表演本科班的18名学生进入再芬黄梅大家庭,成为青年团首批成员。 

初出茅庐的新成员第一天就结识麻彩楼、张文林、陈儒天、董润淮等曾经指导过韩再芬的前辈们。除此外,剧院还特地邀请潘忠仁、姚美美、张谷芬、饶庆云等老艺术家前来为新成员立规矩、定标准、长功夫。

再芬黄梅精心培育,青年演员不负众望,一路披荆斩棘。2010年的下半年,再芬黄梅在合肥大剧院开辟小剧场,为新成员搭建平台、创造机遇。青年团成员白天练功、晚上演出,《夫妻观灯》《戏牡丹》《打豆腐》《昭君出塞》等经典小戏是他们“入门”常演的剧目。从“夏练三伏”到“冬练三九”,常态化“集训”持续到年底。“台下哪怕坐着一位观众,我们都要坚持演出。韩再芬院长的初衷是为了历练这批年轻的伢子们。”青年团团长李萍回忆说。


青春风华 满台锦绣

2012年初,青年团成立两周年之际,韩再芬选定了讲述忠孝故事的经典剧目《五女拜寿》作为青年团担纲主演的首部大戏。戏中共有8对夫妻,性格迥异,姿态鲜明,能够充分展示每位演员的艺术魅力。“选择移植这部戏,一是让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施展空间,二是让他们通过演绎戏中人生去体验、领悟做人的道理。”在剧中为青年演员“抬轿子”,饰演杨老爷的马自俊老师回忆道。

经过半年的排练,剧院所有部门通力合作,青春版黄梅戏《五女拜寿》于2012年春节期间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隆重上演。传统老戏经由年轻演员重新演绎,熠熠生辉,满台的青春气息迎面扑来。青春靓丽的扮相,纯真质朴的表演,优美清新的唱腔……再芬黄梅青年团为宜城观众献上了一份新春大礼。“看完这场戏,就像看到了黄梅戏的明天,黄梅枝头蓓蕾初绽,经春历秋,经霜历雪,定会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安庆戏剧创研室学者说道。

《五女拜寿》广受好评之后,在韩再芬的统筹下,属于青年团的大戏接踵而至:青春版《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浮生六记》,莎翁名著改编的《仲夏夜之梦》,张恨水名著改编的《金粉世家》,首部中型剧《途中》……或老戏新排,或借力名作,或尝试原创,韩再芬在为年轻人创造机遇的道路上从未停歇。

这些戏现在已然反哺剧院:在全国各地巡演、在一年一度的“再芬黄梅·合肥演出季”中,“青春版”剧目是再芬黄梅的一大特色。年轻的面孔,齐整的阵容,正可谓“青春展风华,满台皆锦绣”。

传承经典 焕发新机

“华灯初上,夜色阑珊,这里是中国黄梅戏传承基地——安庆再芬黄梅公馆……”每周二至每周六晚上八点半,这段动听的开场白便从安庆菱湖之畔一座精致高雅的小剧场——安庆再芬黄梅公馆传出,迎接八方宾客。

此时古朴典雅的公馆,是由见证了几代黄梅戏人辉煌成就的再芬剧院老排练场改建而来。2012年,韩再芬邀请国内优秀设计师对这栋破旧的二层小楼进行改造、装潢,取名“再芬黄梅公馆”。“黄梅戏要传承,青年演员就得活跃在舞台,有大量的机会。公馆就是为青年团打造的专属舞台。”这是韩再芬的初衷。

2013年12月,安庆再芬黄梅公馆正式开馆营业,青年团演员是公馆演出主力军。《打猪草》《闹黄府》《喜荣归》《路遇》《状元府》《投江》《断桥》等几十出小戏折子戏轮番上演,演员们可以尽情展现艺术才华,释放舞台魅力。

专属舞台有了,登上舞台的台阶如何设置?为保证台上演出质量,奖惩机制必须跟上。不到半年,由公馆演出催生的“青年团考核制度”出台:将青年演员演出资格由低而高分为A\B\C三个等级,并根据每个演员的特性为他们设定规定剧目和自选剧目。

通过考核评比,青年演员们综合技能得到不断提升和巩固,自信心和荣誉感与日俱增。专攻丑行的青年团演员张恒被大伙称为“拼命三郎”,练唱练功废寝忘食,不知疲倦,一路过关率先拿到A级演出资格。

再芬黄梅公馆自2013年开业至今,陪伴观众度过2000多个夜晚,它是传承和发展黄梅戏艺术的一个窗口,被誉为“安庆市文化会客厅”。这里也是青年演员的圆梦剧场,他们在公馆这方舞台上把悠扬婉转的黄梅戏唱得风生水起,意韵深长。

百舸争流 百花竞放

2015年正值剧院成立十周年,青年团成立五周年,为了检验青年演员进团以来的成绩,由韩再芬创意,剧院策划、举办了“再芬黄梅·传承发展——再芬黄梅青年团五周年考核汇报演出”活动,共演出11场,堪称青年演员大阅兵。

此次考核汇报演出以“技艺”为第一考核标准,强调戏曲基本功的重要性,请来老艺术家担任评委。活动也极大地激发了青年演员的表演和创作激情,他们全身心投入,百舸争流,英姿勃发。经过激烈竞演,评选出年度新剧目表演七强、年度优秀演员十佳、年度优秀学员、年度优秀剧目推荐人、年度最佳辅导老师。

活动中,从找剧本到作曲、排练等,所有对接工作都由演员自己完成,有效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还诞生了一批新剧目。青年团演员王泽熙和张恒首次尝试自编自导自演,从昆曲移植《十五贯·访鼠》,直到现在依然被观众津津乐道。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青年团知名度的提升,“青春+戏曲+时尚”成为热议话题。2012年7月,再芬黄梅青年团首次亮相央视戏曲频道《青春戏苑》,在节目中,将青春烂漫的气息一展无余;2014年6月,他们登陆湖南卫视王牌节目《天天向上》,七位仙女下凡,与天天兄弟互动,传统与时尚碰撞出火花;2015年10月,韩再芬携青年演员亮相湖南卫视《偶像来了》,与明星演员、歌手同台演绎、交流;2016年10月,余平、陈邦靓、江敏等人录制央视综艺《叮咯咙咚呛》,与著名歌手平安演唱融合歌曲《天仙配》《梁山伯与朱丽叶》,跨界展示;2020年6月,马丁、王泽熙、张敏、熊东旭、谢军、江李汇、马腾、陈邦靓等参与录制央视戏曲频道创意竞演节目《一鸣惊人》,节目于当月底播出。青年团还在央视及各大卫视晚会上频繁亮相,积极参与各个大奖赛。

名角专场 圈粉无数

“戏剧传承,说到底是人的传承。青年演员在成长,要不停的为其创造新的平台。”在培养黄梅戏新人方面,韩再芬一直“新招频出”。

为激励青年演员及早成名成才,技艺和表演再迈新台阶,2016年,再芬黄梅又一个重大举措应运而生:“今日头牌”——青年名角个人专场项目。即借鉴传统戏曲的表演范式,从优秀青年演员中选拔基本功扎实、才能出众、形象气质俱佳,且刻苦努力、奋发向上的佼佼者,为其举办专场演出。

在2015年8月“再芬黄梅·传承发展”——再芬黄梅青年五周年考核汇报演出中,青年名角就呼之欲出。年度优秀演员前三强王泽熙、余平、张恒脱颖而出,令人瞩目。其中,第一名王泽熙以其出类拔萃的技艺得到了老师、同行和观众们的青睐,成为2016年国庆黄金周公馆首推的“今日头牌”。为了完成个人专场,他夜以继日、刻苦练功、精心准备,最终以《断桥》《访鼠》《打金砖》《途中》等折子戏中的精彩表现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今日头牌·文武小生王泽熙”专场一炮打响,大获成功。

接下来,剧院一鼓作气,相继推出了“今日头牌·文武花旦余平”以及“今日头牌·文武丑生张恒”专场演出,均获得了成功。

余平主攻花旦、刀马旦。基本功扎实,尤以文武双全见长。她在专场演出中,既彰显了能文能武的个人魅力,也多方位地展现了黄梅戏舞台中的旦角形象,刀马旦、闺门旦、泼辣旦……都不在话下;“今日头牌”文武丑生张恒善于刻画人物,他在专场中分别演绎了做贼心虚的娄阿鼠、落魄聪慧的杨三笑、凡心萌动的小和尚、浪浮轻佻的张文远,鲜活灵动,圈粉无数。

至此,“今日头牌”在业界、观众以及社会上广受赞誉,2017年,安徽卫视网络频道嗅到“今日头牌”项目的商业价值,联合再芬黄梅拍摄《今日头牌》纪录片。

“想要挂头牌,你就要有真本事!”韩再芬说道,“‘今日头牌’已经成为再芬黄梅人才培养计划中一项持之以恒的战略举措。希望每个青年演员都能努力争取,成熟一个,我们就推一个。”

传于心 承于志

在韩再芬的信念中,传承,传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心领神会,一种血脉相连。

从首部大戏《五女拜寿》到已推出的《金粉世家》,从公馆第一场演出到“今日头牌”个人专场的成功举办,从青年团五周年考核汇报演出到青年团十周年专场演出,再到如今的“人人当主角”主演大戏,无一不浸透着老师们的心血。马自俊、李萍、张银旺、黄小平、吴美莲、刘国平、余淑华、丁飞等老师甘当绿叶,甘为人梯。

“让台”成为再芬黄梅人的共识和风气。《五女拜寿》首演中,老师们为青年演员配戏,跑龙套;排演青春版《浮生六记》时,原版演员担任艺术指导,一对一教学、辅导;导演何培更是亦师亦友,一路陪伴青年团成长。“像《天仙配》《牛郎织女》这些传统戏,出去基本上都是孩子们演。”李萍说道。

戏曲的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经过数十年的耕耘建设,再芬黄梅创作自主化程度逐渐提高,年轻的创作团队蔚然兴起。

何培(导演)、何春旺(作曲)、常敏(作曲)、马恒斐(配器)、朱文政(舞美设计)、刘涛(灯光)、张梓鑫(灯光)、罗阳(灯光)、黎俊呈(服化造型)、李小龙(音响设计)等就是立足于再芬黄梅平台而稳步成长的青年才俊。

院团的培养、团队的配合、老师的付出、年轻人的刻苦……所有的环节缺一不可,众人拾柴,青年演员才能拔群出萃,黄梅戏艺术才能薪火相传。对此,再芬黄梅青年团满怀感恩。“我们会把团队老师的这份爱转化为沉甸甸的责任,转化为不断前进的动力,更会将这份精神延续下去——传于心,承于志。”再芬黄梅青年团的00后、“新时代黄梅之星”榜首汪晨晨说道。

十年拾级 拥抱未来

2020年初,疫情席卷全国,安庆所有剧场都按下“暂停键”。青年演员不得不开启“云端”大幕,“云教唱”“云演出”,通过抖音直播重登舞台。

喜欢探索新花样的陈邦靓与董超,现已拥有40多万的粉丝量。他们演唱“黄莺树上声声唱”,抖音阅读量达1000万+,点赞量达80万+。江李汇演唱“谁料皇榜中状元”,抖音点赞量突破200万+。“小哥哥与小姐姐颜值在线,造型百变,太养眼。看他们就知道黄梅戏够青春、忒时尚。”观众们表示。

卸妆视频配上黄梅戏经典选段,让江敏获得了600多万次观看量和10万个点赞。王泽熙入驻抖音后,通过谱曲演唱毛主席诗词,向抗击在疫情前线的英雄们致敬。马丁、熊东旭已发布近300则短视频,拥有20多万的粉丝量。“青春黄梅戏·青年来开唱”——再芬黄梅青年团成立十周年专场演出在线上举行,多个平台被“再芬黄梅的宝藏男孩与女孩”,“致敬美好的青春年代”“红花都有绿叶配”等留言刷屏。

“没有剧院为我们搭建平台,我们很难产生这样的影响力。”青年团演员谢军说。韩再芬希望通过黄梅戏+互联网,能打造黄梅戏线上传播的“网红”生力军,推出更宜于互联网传播的优质“爆款”作品,让更多年轻群体关注黄梅戏,从而吸引他们走进剧场,欣赏真正的剧场艺术。

同年6月6日,在新落成的再芬黄梅心曲楼里,再芬黄梅少儿艺术团开课,韩再芬开始着手建设第4梯队。其中年龄最大的1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4岁。从少儿艺术团到青年团,再到中生代,再芬黄梅铺排多年的“梯队式”人才建设系统日趋完善。

守正创新 立德树人

2020年下半年,韩再芬又为青年演员策划举办“再芬黄梅·守正创新”——再芬黄梅青年团成立十周年展演活动,重磅推出七部饱含青春气息的黄梅戏舞台剧,且由青年团演员担纲主演。

七部大戏,十三场演出,集中展现安庆黄梅戏的后备力量,及再芬黄梅“传承发展、守正创新”的可喜成果。这是再芬黄梅青年团的一次实战“大练兵”,有移植创新剧目《五女拜寿》,有老戏新排剧目《牛郎织女》《天仙配》《女驸马》,有根据名著改编剧目《仲夏夜之梦》《金粉世家》,也有样式独特且讲述青年团十年心路历程的舞台剧《青春之歌》。

守正为“脉”,创新为“魂。青年团演员逐步成为黄梅戏舞台的中坚力量,他们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肩负起守护“再芬黄梅·品牌戏剧”的重任。

让人人能成为主角

经过十年的沉淀和磨砺,青年演员的表演水平和业务能力已显著提升,初步具备了人物塑造能力。2021年11月16日,韩再芬提出一个系统性计划:让人人都能当主角。她提出,要让每一位演员都有当主角的机会(至少一次),并重新找准核心定位。青年演员可放眼全国剧种(复排、移植),挑选自己心仪的剧目呈报至剧院,由剧院综合评估,统筹安排,优先选择合适的剧目为大家排演。

今年3月至6月,剧院连续复排了青春版《罗帕记》《靠善升官》《邓稼先》《春江月》四部大戏,共计10组主演、配演,全部在黄梅戏艺术中心的舞台上呈现、彩排,与演出毫无二致。“乐队、舞台、化妆、服装……所有部门陪着一起练兵练了几个月,一场彩排成本很高,但是韩院长说为了给青年演员创造机会,剧院必须坚持这么做。”再芬黄梅运营中心总经理丁飞介绍道。

每轮彩排之后,剧院召开总结大会,韩再芬从身段的规范性、情感把握、唱腔韵律、语言节奏、眼神、圆场等各方面,对每个演员、每个角色一一点评。“几年前,我就期望要让人人都能成为主角,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往这个方向靠近。如今,这个理想正变为现实。”韩再芬说道。

开创校企合作新维度

今年6月,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表演专业成功入选,成为全国唯一的黄梅戏方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从艺多年的韩再芬深知文化素养对于表演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一直为成立一所黄梅戏专业的本科学院、提升黄梅戏艺术专业度而呼吁和奔走。最终经教育部高教司和安徽省教育厅批准, 2006年5月安庆师范学院(现已更名安庆师范大学)成立了黄梅剧艺术学院(韩再芬担任名誉院长)。黄梅戏成为继京剧和昆曲后,第三个成立戏曲本科学院的剧种,黄梅剧艺术剧院也成为向各黄梅戏院团输入人才的重要来源。

2020年,韩再芬正式担任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院长,就此全面展开再芬黄梅和安庆师范大学的校企深度合作,也开创了国有文艺院团与高校合作的新模式和新维度。在新模式下,将实践融入教学,通过艺术理念、艺术管理的输出和文科戏曲实验室、舞台、舞美和师资等软硬件资源互通互享,再芬黄梅在舞台、灯光、音响、舞美、录音棚、化妆、服装、鞋帽、武场等方面给与文科戏曲实验室全方位的资源支撑,学院学生的戏曲创作、制作实践在专业性戏曲实验室里得以高质量实现。再芬黄梅向学院输出国家一级演员、具有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刘国平和余淑华担任学院正式老师,并安排剧院高水平专业演员、舞美老师等常年为学生授课、指导,派出专业老师长期出任学生期末考试、汇报演出、节目评比等活动评委。同时,利用学院的本科教育优势,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艺术和学术互为双翼。目前已初步构建起校企间人才大循环体系。

2021年,韩再芬参加由中剧协主办的“守正·创新——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表演艺术高峰论坛”,现场分享《青年演员职业操守的培养与基本功的提升——以再芬黄梅青年团为例》,她提出要为青年演员搭一个窝,为青年演员建一座台,为青年演员设一个赛道,更要为青年演员输入一种文化。纵观再芬黄梅培养人才的历程,成果的取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遵循艺术发展规律而进行系统部署的一项持续性的战略。搭平台、创机遇、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丰富文化素养……在韩再芬的带领下,再芬黄梅的传承从个人传承走向集体传承、立体传承,在全国的非遗传承中形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安徽法制报记者 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