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梅渚镇
梅渚镇:绵延文脉 让地域文化代代传承
来源:余克俭 2022-10-27 15:46:01 责编:李伟 许梦源 夏朝阳

深秋时节,郎溪县梅渚镇周家村的五猖馆传来阵阵音乐声,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五猖的传承场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梅渚镇五猖会会长周国平正在手把手地教村里的几名村民学习跳五猖。在周国平的指导下,他们的一招一式都显得行云流水。

正在学习跳五猖中和尚角色舞步的周青生,曾在跳五猖队伍里担任锣鼓手,这些天他一直琢磨着再学一两样不同的角色。周青生笑着告诉记者,“我已经66岁了,敲锣打鼓有些吃力,但还想学别的角色怎么演,需要人手的时候,自己也能及时顶上去。”

“跳五猖”是当地村民为缅怀西汉治水英雄张渤而创立的一种民间祭祀神舞,是当地周、倪两姓家族特有的活动庆典,自古就有不传外姓的规定,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2014年周家村“跳五猖”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传承人周国平获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梅渚民间文化艺术推进会获得“跳五猖”保护单位资格。

今年60岁的周国平,自小便在家里长辈的教导下学习“跳五猖”,参加演跳场数400余次,熟练掌握了“跳五猖”各种角色的跳法。“一场正规的‘跳五猖’演出,需要演员和锣鼓手等工作人员100余人,只有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它才能传承保护下来。”周国平介绍道,自2013年担任五猖会会长以来,周国平打破了不传外姓的规矩,将目光放在更多的年轻人身上。

“只要愿意主动学习‘跳五猖’,我们都敞开怀抱欢迎,并倾囊相授。”周国平说,为了进一步传承非遗技艺,让普通观众乃至孩子们,能够看懂并喜爱这项传统民俗,他们将“跳五猖”内容进行分解,配合图文和现场解说,全面展现“跳五猖”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周国平的努力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演出行列中。正在练习判官角色的村民袁文凯就是其中之一。“自小村里就有这个民俗,以前我们外姓人没法参加,后来周会长打破了界限。我已经跳了五年,每逢重大节日有‘跳五猖’表演时,我们都会暂停外面的工作,回村参加表演。”今年35岁的袁文凯说。

据了解,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推动非遗的传承,梅渚镇结合实际情况,依托项目资金,2017年投入200余万元修缮“跳五猖”表演传承基地,完善全村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

“基地的打造让非遗传承人有传习和展示的地方,以达到传承方式的多样化,提高传承能力和水平,让大家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弘扬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梅渚镇文广站站长程寨军介绍道。(余克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