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拿起笔杆 报答党的恩情——90岁省政协老同志陈德辉笔耕不辍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来源:省政协宣传处 江淮时报 2022-11-16 14:54:30 责编:奚正喜 陈维庭 何怀光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后,我写了9篇体会文章,共2.5万字。”也许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90岁高龄的老同志能做到的。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老同志——省政协退休干部陈德辉。初次见面,陈德辉衣着朴素、面貌慈祥,虽行动缓慢,但精神矍铄,谈吐思路清晰、待人十分热情,胸前的党徽熠熠闪耀,彰显着一名老党员的本色。

陈德辉是省政协原副秘书长,多年从事文史资料搜集编撰工作的他对文字有着很深的感情。虽然已经是耄耋之年,但看报、读书、写作,是他每天必须坚持的学习生活,每逢重大节日,他更要提笔写上几页个人感悟。

“10月16号那天上午,我跟我老伴早早坐到电视机前,准时、全程收看二十大开幕,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陈德辉欢欣鼓舞,不仅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相关电视节目,还精读细研党的二十大报告、新修订的党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等。翻开他看过的书籍资料,每本都有很多标记和笔记,这也为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陈德辉的9篇体会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思考深入、涉及面广,分别谈到了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深远意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内容。文章中有体会感悟,有说明论证,还有理论溯源,将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一共用了近一个月时间,平均每3天出1篇。”谈到写作过程,陈德辉颇感自豪。从搜集资料、思考理解到落笔成文、打字上网,均由他一人独立完成。这也是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室的年轻干部汪丽最佩服他的地方,她说:“陈老如今依然能通过自学,熟练掌握现代通讯方式,每次给我们编辑部投稿,都是运用电子邮件和微信,这在年长者中是比较少见的。”

或许有人想问,为什么90岁高龄的他还要这样“折腾”自己?

“党把我从城市贫民培养成一名机关干部,退休后仍给予我优厚的政治待遇。党的恩情,我永生难忘。”说到如今依旧坚持学习写作的原因,陈德辉难掩激动之情。他1950年参加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全过程。他直观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在他看来,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但我现在能回报的方式不多,只能拿起笔杆宣传、捍卫党的路线和伟大成就。”陈德辉认为,只有闲来无事的退休干部,没有无所事事的共产党员,所以他退而不休,坚持认真学习理论、时事,通过撰写专著、文稿和在网上发声,不遗余力地传播党的声音、弘扬正能量,鼓舞广大人民群众按照党指明的方向奋勇前进。

退休以来,他先后出版专著5部,发表于报刊、网站、微信群的文稿共50余篇、40余万字,他以日复一日的坚持书写了一名老党员的本色——对党忠诚、孜孜前行。

而这也深深感动着省政协机关的每一名干部。

“作为一名老干处工作者,我亲眼见证了陈老从退休到现在坚持读书、看报、写作,这对我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和鼓励。”离退休工作处王守权表示,要学习陈德辉笔耕不辍的精神,持续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本职工作,担当实干,为省政协工作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对于汪丽而言,陈德辉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让她深受触动。她说:“长者榜样在前,作为后辈,我要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来积极工作,笃行不怠,充分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陈德辉的老党员本色,让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室的90后姑娘周珂感慨万千。她表示,老前辈对党的赤诚之心更加坚定了她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将积极争取早日入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干部的殷殷嘱托,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讲好党史故事,用奋斗绘就青春最亮丽的画卷。


策划:省政协研究室宣传处、江淮时报社

采编:江淮时报记者金珊珊 王悦  实习生胡浩宇 韦凌志

支持:省政协离退休工作处、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