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历史文化的传薪者——记霍邱籍学者、上海电力大学博士穆迪
来源:张正武 徐有亭 2023-02-17 15:55:48 责编:黄河

“一本老县志,一截古城墙,一块残石碑,一段即将失去的历史,记载着我与家乡难以割舍的缘分。”这是霍邱籍学者、上海电力大学穆迪博士回家乡,在全县举办创建文明城市百姓公益讲坛开讲仪式暨2023年第一期百姓公益讲坛中的心语。他用生动的语言、详实的史料、丰富的案例,做了题为《历史维度中的霍邱文化自信》的报告。

穆迪,80后,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离乡求学和工作已有24年。有一次,他回乡探亲,在霍邱城关西门口附近溜达,无意中发现深藏于居民小院约50米的老城墙,这让他非常兴奋。其后不久,他得知这片区域即将拆迁,霍邱原一小也在其中。他90岁高龄的姥姥的父亲是霍邱一小创始人之一,如今姥姥要离开老宅,不知搬到何处,这对穆迪触动很大。回沪后,他思绪万千,夜不能寐,童年的记忆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他下决心要用文字重拾记忆。 

很快,他将目前存世的五种《霍邱县志》收集齐,开始潜心研究。一年多的时间里,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他足不出户,有时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完全沉浸在家乡方志的故纸堆里。历经寒暑,终于撰写并出版了23万字的《明清方志中的霍邱古城》。这也是目前市面上仅有的一部以“霍邱古城”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被国家图书馆、安徽图书馆等收藏。 

穆迪(左一)与霍邱县文化工作者田野调查

“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我为挖掘家乡历史奔忙。”为了让研究“接地气”,穆迪利用每年寒暑假的机会,与家乡文化工作者一道,风尘仆仆赶往霍邱各处古遗址,将论文写在家乡的山川和田野。在汪集,80多岁的当地村民摇着小船带他考察唐代淮河岸边“二龙争斗”的传说,以及苏东坡在对岸“祈迎龙骨”的历史。在龙潭,他在霍邱县文旅体局穆志强和时任派出所所长,同时也是地方文化爱好者刘瑞明的带领下,冒着酷暑考察明代镇国上将军、朱元璋战友兼岳父李杰墓的兴毁情况。在霍邱农耕水利文化展示馆,馆长冯克强毫无保留地为他打开库房,让他随意参观、拍摄,零距离了解家乡历史遗存。“正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化热心人的帮助,使得我的古城研究从书本走向现场,步入快车道”,穆迪说。 

“霍邱古代史志研究刚刚起步,需要不断深化和检验。”书籍出版后,穆迪并没有停止对家乡文史的关注。前年春节期间,霍邱某高速公路建筑工地发现一些古砖,由于连日降雨,被工人拿来垫路,穆迪听到消息后迅速赶到现场,发现该砖带有“泰始八年”和“庐江郡”双侧铭文,是目前在霍邱发现的西晋首个年号的古砖,这与史料记载的晋代阳泉县(今霍邱临水镇)曾作为庐江郡郡治相吻合。去年暑假,他偶遇一块被当作墓碑扔在路边的残石。通过清洗和拓印,他发现该石一面有“余氏贞”,另一面有“童儒”铭文,查阅县志后,才知道这正是乾隆年间的霍邱余氏贞节牌坊石……这些看似“意外”的收获,需要有眼力、会拓印、懂县志、爱收藏,同时还要有较强的体力。砖石铭文的完美破译在当地文史圈中传为佳话。

随着霍邱文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怎样才能扩大其影响力,让更多的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霍邱人了解霍邱史,这是穆迪近年来经常思考的问题。2022年5月,被疫情困在家中的他果断做出开设“霍邱文史”公众号的决定,邀请了一批霍邱籍专家学者参与撰文,短短半年已发布原创文章150余篇,约30万字,关注粉丝遍及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越来越多的霍邱百姓和游子“走近”霍邱历史,了解了霍邱广袤而又厚重的历史文化。同时,由于公众号的开办,一批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料,包括西方传教士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霍邱古城西门(镇淮门)照片、清代霍邱进士朱点衣的试卷、清代上海知县裴大中的办案批示以及霍邱“李氏庄园”大地主李梦庚的亲笔证明书等纷纷出现,并得以展示,极大地提升了霍邱本地的历史文化自信,引发了霍邱“文史热”。

“霍邱文史需要进一步挖掘,前辈学者成绩斐然,我所做的只是拾柴传薪”,穆迪谦虚的说。眼下,他带领团队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奔忙,作者的一篇篇投稿、读者的一条条留言,都是他前进的动力。(张正武 徐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