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安徽省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22年度工作考评会在合肥召开。体系首席、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等30余人参加会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特色农业管理站站长刘明刚、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李成出席了座谈会并讲话,会议由体系依托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所长李兴主持。
据悉,随着安徽省“两强一增”行动实施以来,安徽省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依托单位、首席、体系专家和试验站站长的共同努力下,历史性地完成了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重新定位,确立和践行了“立足资源、多元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显著推进了以“生态型、多元化、高效益、可持续”为特征的产业体系重构,在蚕桑新品种选育、珍稀食药用菌栽培、蜂产品安全、智能化机械化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扎实推动了安徽省蚕桑、中药材、食用菌、蜜蜂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引领安徽省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进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2022年,特色农业体系收集、引进蚕桑、中药材、食用菌、蜜蜂、薏苡等种质资源278份,获国审家蚕品种1个,选育新品种6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制定地方标准6项;出版专著2部;集成“高效生态种植关键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等技术15项,其中《高产多抗桑树新品种与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等2项技术入选安徽2022农业主推技术名录。研发丝胶保湿液、护手霜,红托竹荪饮料、百合冻干片、枇杷蜂蜜、“皖南黄兔”、薏仁米等产品10余个。建立特色农业示范基地29个,示范推广蚕桑、中药材、食用菌、蜜蜂等四新成果70余个(项),召开大型现场观摩会2场,举办(参与)技术培训班23场,对接新型经营主体100多个,培训蚕农、蜂农、种植大户3000余人次。解决技术难题20余个。
在特色产业体系的持续发力下,蚕桑产业从传统的种养模式进入了规模化、集约化和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大力推进高标准宜机化桑园、规模化集约化养蚕大棚、智能化小蚕共育室的建设;食用菌产业加快对安徽省内野生资源系统化的收集与研究,率先实现了红托竹荪的工厂化种植,助推安徽省食用菌产业错位化高质量发展;中药材产业持续开展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药材良种繁育与药材品种创新工作,加快构建药材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黄精、石斛、亳菊、石菖蒲等高效生态种植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中蜂生产性能的测定、家兔品种资源性能测定、家蚕种质资源普查等工作基本完成,安徽省桑树种质信息化资源圃、安徽省家蚕种质信息化资源库、安徽省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初见成效,着力推动全省特色产业的种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转化,筑牢种业振兴的种质资源根基。
安徽省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汪泰初总结省内特色农产业发展现状后指出,目前安徽省特色农产业还存在规模效应带动不足、全产业链资源利用附加值低、产业品牌影响力弱、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等问题。汪泰初表示,省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在研发水平上突出重大创新,在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上实现重大突破,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中彰显重大作为,在突发性事件应急和咨询服务方面发挥重大保障,在产业基础数据平台建设方面构筑重大支撑,极力达成以专业化支撑多元化,以重大创新应用拉升产业链价值,切实推动安徽省特色农业产业重回经济建设主赛道,让特色产业点燃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钱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