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热播剧,竟源自一桩徽州奇案?
来源:黄山政法 2023-03-01 10:30:38 责编:齐晓迪

明万历年六年(1578年),七月十九日,风雨交加,歙县古城阳和门下,一位身着青色囚衣,清癯消瘦的年轻人伫立在风雨中,两位手持锁链的衙役,押送着他缓缓走出城门。他身后簇拥着一群送行的人们,依依不舍地与他挥泪告别,年轻人叫帅嘉谟,字禹臣,祖籍湖广江夏,新安卫军户子弟,这是扑朔迷离的“徽州丝绢案”的落幕之景。

图片

2月9日起,以皖南徽州(歙县)故事为题材的古装悬疑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开始热播。该剧改编自马伯庸所著历史读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其中有六案,“丝绢案”便是其中之一。该剧讲述了一个痴迷数学的学霸帅家默,偶然发现仁华县被单独多收了两百多年的税款,他在试图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频频遇阻,并引发了各方利益集团的博弈。

电视剧中的帅家默,原名帅嘉谟;电视剧中的仁华县,实则为歙县。

故事发生在隆庆三年初夏。军户出身的帅嘉谟,在儒学武道学绩平平,注定科举无望,但他却痴迷九章算术,旁人看来枯燥无味的数字在他眼里却有着神奇魔力。

这天,帅嘉谟闲来无事,因拜访好友来到徽州府衙,无意看到堆积如山的徽州府历年税粮账册,眼睛一亮,突发奇念,想拿这些繁复的粮税账册“练练手”。

图片

于是,帅嘉谟通过关系弄到了这些账册埋头苦算起来。算着算着,帅嘉谟发现,徽州府每年向南京承运库交纳的税粮中,除正税之外,还有一笔科目叫“人丁丝绢”的税目,要以实物缴纳,且数额颇大,每年要缴8780匹生绢,折银6145两。

随后,帅嘉谟通过翻阅《大明会典》《徽州府志》等书籍、走访当地乡绅耆民等方式追根究底、查阅追溯,很快发现了问题:在明初期,整个徽州六县曾经欠税粮20480石,以“夏税生丝”为名义补之,折8780匹生绢。这笔钱原本应该由六县共同承担,不知为何,却变成歙县单独缴纳的“人丁丝绢”。当时歙县并不养蚕,歙县的老百姓必须先把粮食卖成银子,拿银子去买生丝,再缴给官府。周转两次,实际负担更重。歙县老百姓被“人丁丝绢”榨取银两已达两百多年,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图片

基于义愤和责任,帅嘉谟作出一个艰难决定:他要为歙县五十万父老乡亲申诉,讨回一个公道!自此,帅嘉谟成了明朝的“孤勇者”,开启了漫漫申诉之路。

在帅嘉谟的多番申诉之下,朝廷督办、六邑争辩,“人丁丝绢”风波愈演愈烈。后徽州府按照户部方案计算证实,“人丁丝绢”确实是歙县额外负担。消息传到徽州,五县哗然,群情激愤、五邑生变。

为了摆平这事儿,朝廷前后推出了五个方案:“人丁丝绢”由歙县独交,但是从四司银、砖料银、军需银等杂派均平银中减去5000余两,分摊给其他五县。该方案被驳回,并推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人丁丝绢”继续由歙县独交,将摊派5000余两改成3300两。该方案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下发圣旨。圣旨传达至徽州府,歙县上下奔走相告,一片欢欣鼓舞。休黟祁婺绩等五邑群情激昂、滋生民变。就此推出第三版方案:“人丁丝绢”继续由歙县独交,将摊派3300两改成2000两。五县民众依然不满,于是第四次修改方案《豁免五县均平方案》出炉:“人丁丝绢”由歙县独交,歙县减免2530两,差额由徽州府在各个款项中抵扣。但是仍有几百两难平,于是第五版方案出炉:“人丁丝绢”6145两,由歙县承担,但负担的均平银,减少2530两,由徽州军需银1950两,金衢道解池州府兵饷银抽出580两,合计2530两进行冲抵。

最终,六县均无异议,罪人伏法、税赋减轻,案件落幕。掀起满朝风雨的帅嘉谟,被秋后算账、充军流放。历史证明,无论当时的利益纠葛有多么繁复,只要是为民请命,帅嘉谟的义举,就不会被世人所忘。正如《歙县志》里对帅嘉谟的这段评语:“以匹夫而尘万乘之览,以一朝而翻百年之案。虽遭谪戍,而歙人视若壮夫侠士。”(黄山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