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住皖政协委员有话说
来源:江淮时报 2023-03-05 20:17:01 责编:奚正喜 陈维庭 何怀光

 2023全国两会

住皖政协委员访谈


让灵活就业群体更有保障

——访住皖全国政协委员李和平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发展,临时性、弹性、平台型、创业型等各种灵活就业形式迅速兴起,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职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到2亿多人。”3月2日,住皖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李和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两会他准备就完善新业态中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政策提出建议。

  李和平调研发现,在灵活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业态不断丰富的同时,灵活就业群体劳动关系不明、社会保障政策空缺、劳动监管薄弱,成为目前许多灵活就业人员面临的痛点和难点。

  李和平认为,要加强顶层设计研究,从国家立法层面进一步明确新业态就业人员与平台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时研究修订相关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同时研究实行分险种参保机制,改变劳动关系与社保待遇“全有”或“全无”的僵化思维。他建议允许灵活就业人员选择参加单项险种社会保险制度,为灵活就业人员量身打造按单缴费的工伤保险或职业伤害保障模式,将主要依靠灵活就业收入生活的劳动者纳入失业保险,为灵活就业人员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提供保障。

  “以社区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小微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模式,线上线下服务联动,结合灵活就业人员特点,设计开发非全日制、低劳动强度就业岗位,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李和平建议,要开发新型就业岗位,引导有灵活就业需求的人员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李和平说,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平台激励政策,通过减税降费、政府优先采购、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激励平台企业主动承担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缴纳工作,全方位调动平台企业在维护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权益方面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要提高人员参保意识,加大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政策宣传和知识普及力度,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短视频、公众号等媒体,及时发布最新政策、办理流程,引导灵活就业人员积极参加社会保险。

  考虑灵活就业人员结算方式灵活、时间不固定、收入不稳定等因素,李和平建议,要优化参保缴费机制,降低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率。“利用大数据、信息化等多种新手段,拓展和创新更多形式的缴费方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补缴、预缴、不定期缴等多种方式,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就业保障。”

            



加大力度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访住皖全国政协委员李霞

  “加大力度支持和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对推动我国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2月23日,住皖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安徽省委会主委李霞正在完善将要提交的提案,为参会履职做好准备。她建议,要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万多家、“小巨人”企业899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86家。

  “多数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本土化配套能力不足,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议价能力较弱。”李霞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还面临融资服务有短板,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专业核心技术人才引留有困难,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她建议,进一步加快金融产品服务创新。聚焦金融产品供需匹配度,鼓励银行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专项融资产品,增强金融服务的适配性。鼓励政府性基金、各类市场化基金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力度。

  助力企业育才引才留才,李霞认为,要鼓励支持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大力推行“集合订单班”新型产教融合模式,让中小企业也可以“定制”人力资源。加大对三、四线城市人才引育政策倾斜,搭建人才对接平台,促进人才流动;采取“候鸟”政策,促进海内外人才回流;高水平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夯实“留才”硬件基础。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市场化专业运营机构探索“按份共有”结构下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营造更加宽松的创新创业氛围,改善“留才”软环境。

  李霞还建议,要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梳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技术需求,引导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单项冠军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面向企业技术创新关键领域开展研究。同时,要提高政务服务精准性。提升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业化服务水平,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健全容错机制,加大“事前投资”支持力度,减少“锦上添花”事后奖补。及时梳理各地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和“卡脖子”环节,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卡位入链”供需对接活动,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上下游协同发展的生态。

            



多种粮 种好粮 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访住皖全国政协委员穆可发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对安徽多种粮种好粮,端牢‘中国饭碗’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国两会期间,住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穆可发准备就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多种粮、种好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方面提出建议。

  “安徽是粮食生产大省,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09亿亩以上,总产连续6年超过800亿斤,是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穆可发认为,确保粮食面积连年稳定,质量效益逐年提升,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式生产,实现“单种、单收、单储、专用”,实现粮食作物面积、产量年年增、质量有保障。

  穆可发建议,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让农民有钱挣、得实惠。同时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粮食规模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牵头开展社会化服务,带动更多的小农户一起发展粮食生产。

  “抓好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产能基础对粮食安全十分重要。”穆可发认为,要严格耕地利用保护,确保良田粮用,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将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工程,建设千亩片、万亩方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推动小并大、短变长、坡改梯、弯取直。

  “要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赋能粮食生产。大力研制推广复式、高效先进适用农机具,全力补上农机短板。”穆可发还建议对粮食安全重大部署、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办。抓好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适时开展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调动各级重粮抓粮的积极性。加快建设省粮食安全监测监管信息化平台,对粮食生产实行全过程、全链条监管。

  “作为一名老政协委员,我将继续深入基层、扎实调研、履职尽责,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献智出力。”穆可发说。

(文/图:江淮时报全媒体记者  王悦 侯宗刚 袁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