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委员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安徽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下好创新“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全国政协委员杨金龙产生强烈共鸣。杨金龙表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上来,主动参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工作。同时做好教学和传帮带等工作,努力培育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
“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必要前提条件,其首要工作是实现科研仪器的独立自主研制。”全国政协委员潘建伟建议,国家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实现高端设备、器件和材料的研制。通过实现国产科研仪器的自立自强,来推动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去年以来,我省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目前,我省优化提升、在建拟建和规划布局的大科学装置已达12个,累计建成“国字号”创新平台216家,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34家。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在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中,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全国政协委员郑永飞表示,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在产业规划制定、产业实施方案论证、产业指南编制前,深入企业开展深度调研,广泛了解企业在不同层次技术上的需求,在项目形成中充分吸纳企业界关于先进技术需求的意见与建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施技术帮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从完成首轮全创改试验,到成立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再到首创“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近年来,我省注重先行先试探索实践,不断深化创新体制机制,“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我省良好的科研环境有效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活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需要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放权、减负、赋能,充分释放更蓬勃的创新动能。”全国政协委员严建文建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优化科技管理方式、成果评价体系、成果转化体系、薪酬激励机制,以有效的制度激发“无限活力”,让创新潜能得到最大程度释放。要最大限度减少行政手段、“繁文缛节”等对科研工作的干扰,把减负实事办好,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和企业家对营商环境的感知最敏锐。”全国政协委员聂磊建议,要深入调研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摸准实情精准把脉,努力增强惠企政策的前瞻性、精准性,切实促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助力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家健康成长,齐心协力推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
我省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助力高质量发展。去年以来,我省扎实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活动,出台支持经营主体纾困发展、金融助企等系列举措,全省“为企服务”平台收集办理企业诉求25.6万件、办结率98.7%。
夯实强国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去年两会,总书记看望了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数亿农民的生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全国政协委员马传喜说。他连续多年就农业发展问题进行调研,先后就制订国家粮食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等提交提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履职尽责,深度调研,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凝聚共识,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马传喜说。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去年以来,我省深入推进第一产业“两强一增”行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514.5万亩,“小田变大田”改造510.9万亩,选任科技特派员17229名,水稻种子出口全国第一,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万亿元。
积极改善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收入分配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等工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去年以来,我省不断健全基层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我省投入财政资金920.7亿元实施20项民生实事和10项暖民心行动,群众满意度达91%;退休人员养老金、居民基础养老金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再次提升。
我省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去年,省委、省政府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部署开展10项暖民心行动,省政协开展“暖民心行动”民主监督行动。截至2022年底,10项暖民心行动监测的38项主要任务全面完成。
“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余静认为,基层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基层干部是与群众接触最多的人。基层干部要多跟老百姓沟通交流,摸清群众所思所想,以将心比心的态度服务群众,解决群众的困难事和烦心事,让群众感受到党就在身边,群众才能更加信任你、认可你。
(李浩)